集體備課的頸瓶與突破策略
本文關(guān)鍵詞:集體備課的頸瓶與突破策略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集體備課 新教師 課程改革 資源共享 教學方法 教學方案 集體智慧 工作開展 教師培訓 策略
【摘要】:正集體備課是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也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兩年來,浙江省紹興縣各中小學大力提倡和開展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智慧,實現(xiàn)資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益。但是,筆者在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的集體備課工作開展得不盡如人意,學校雖有集體備課機制,卻沒有充分發(fā)揮這種機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許多備課組形同虛設,集體活動遭教師冷遇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教師發(fā)展中心;
【關(guān)鍵詞】: 集體備課 新教師 課程改革 資源共享 教學方法 教學方案 集體智慧 工作開展 教師培訓 策略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集體備課是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也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兩年來,浙江省紹興縣各中小學大力提倡和開展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智慧,實現(xiàn)資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益。但是,筆者在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的集體備課工作開展得不盡如人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根;楊愛花;;凝聚產(chǎn)生力量 交流生成智慧——談集體備課在新課改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09期
2 蔣華偉;;人多一定力量大嗎——談學校集體備課的弊端及改進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01期
3 王國平;許碧;;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 努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江蘇省宜興市陶都中學集體備課的幾點嘗試[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05年12期
4 黃麗君;;結(jié)合校情 創(chuàng)新集體備課模式[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年09期
5 陳玉美;;小議集體備課在歷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地位和作用[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年03期
6 金加錦;徐新銘;;讓教師在集體備課中成長[J];學校管理;2003年02期
7 牛鴻斌;;荊風滄浪看河口 集體備課鑄勁旅——老河口市集體備課與聯(lián)片教研制度簡介[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8年09期
8 李國華;王蓮蓉;;改“集體備課”為“集體研課”[J];基礎教育參考;2010年13期
9 徐金超;;集體備課中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教學與管理;2007年28期
10 張揚群;;新課程背景下集體備課的思考與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英德;;新課改下備課模式的轉(zhuǎn)變——集體備課[A];甘肅省化學會二十六屆年會暨第八屆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2 孫和;;克服集體備課誤區(qū) 提高集體備課實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3 孫和;;克服集體備課誤區(qū) 提高集體備課實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4 陳邁生;;英語科備課組集體備課策略的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5 楊煉紅;;淺談小學英語集體備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6 楊煉紅;;淺談小學英語集體備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7 袁耀軍;;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開展集體備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王永珍;王春珍;張建華;;以集體備課為載體,提高農(nóng)村教師整體素質(zhì)[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黃慶萍;;集體備課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A];中華護理學會2006年“醫(y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6年
10 楊秀琴;;課程改革的難題及對策[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如何看待“集體備課”[N];中國教師報;2003年
2 如皋市磨頭中學教師 黃春華;數(shù)學教師如何進行集體備課[N];江蘇經(jīng)濟報;2008年
3 淮安市教研室 方學法;注重集體備課 提高備課效果[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8年
4 本報記者 李建平;集體備課備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山東省膠南市第二中學副校長 丁甫東;集體備課應凸顯“個人鉆研”[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潘志華;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N];黔西南日報;2009年
7 王敏勤 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集體備課主要應該研討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閆曉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海拉爾市第十中學校長;“X+1+Y”備課有共性也有個性[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嚴衛(wèi)林;走出“集體備課”的誤區(qū)[N];中國教師報;2005年
10 黃州區(qū)寶塔中學 王秀鳳;加強教師集體備課的幾點思考[N];黃岡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澤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蓉暉;幼兒園教師課程決策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馬玉賓;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合作文化的重建[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彭澤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朝輝;從管理走向領(lǐng)導[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鄭家福;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唐麗芳;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黔敏;德育學科課程:從理念到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城鄉(xiāng)小學教師集體備課模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文釗;小學教師“集體備課”現(xiàn)實問題與改進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付珍;單元核心課集體備課模式的個案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4 黃穎;高中語文教師的集體備課與個性發(fā)展[D];蘇州大學;2010年
5 王瑾;課程改革中教師合作的人種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斯迪瓦;基于集體備課下的高一物理新課程教學實踐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黃建國;建立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新的教學管理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褚艷霞;中學物理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馮秀震;高中歷史集體備課的研究與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永全;新疆中小學新教師專業(yè)成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24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2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