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親子關系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青少年親子關系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研究
【摘要】:以670名小學生和初、高中學生為被試,采用問卷法考察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特點,以及親子關系(親子依戀、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于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1)母依戀與父依戀均與攻擊性行為及其各個維度有顯著的負相關。(2)父母教養(yǎng)方式除了F4(父親偏愛被試)、M5(母親偏愛被試)與攻擊性行為及其各個維度沒有相關外,其他各個維度與攻擊性行為及其各個維度均有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3)親子關系對于攻擊性行為的預測上,M3(母親拒絕、否認)、F1(父情感溫暖理解)、M2(母過分干涉保護)、M4(母親懲罰、嚴厲)這4個維度能預測攻擊性行為23%的變異量。
【作者單位】: 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解放軍96321部隊教研室;
【關鍵詞】: 攻擊性行為 親子關系 青少年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問題提出攻擊性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又稱侵犯行為,是指出于某種目的為他人所不愿意接受的傷害行為。攻擊性行為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為,經常發(fā)生在青少年兒童中。暴力者通常是高攻擊性行為者,攻擊性行為對于以后的暴力行為有一定的預兆警示作用。青少年暴力犯罪存在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于海琴;親子依戀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研究進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智銀利,劉麗;兒童攻擊性行為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07期
3 谷傳華,陳會昌,許晶晶;中國近現代社會創(chuàng)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環(huán)境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4 于海琴,周宗奎;兒童的兩種親密人際關系:親子依戀與友誼[J];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5 岳冬梅,李鳴杲,金魁和,丁寶坤;父母教養(yǎng)方式:EMBU 的初步修訂及其在神經癥患者的應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年03期
6 謝蓓芳 ,方永年 ,林永清 ,陳勇華 ,金蓉 ,胡慧芳 ,王芳;小學生的適應行為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8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潘綺敏;青少年攻擊性的維度、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錢銘怡,姚萍,李麗敏;父母的信念對其子女信念影響的調查和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6期
2 王坤;鄭曉邊;郭敏慧;劉小杰;;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調查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4期
3 張魁;楊楠;耿耀國;;青少年同伴依戀、世故性和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關系[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4 李祚山,唐加祥,趙楠;轉型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研究[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5 夏玲;戴春林;;品牌依戀的概念和測量[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王春霞;中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的研究[J];丹東師專學報;2002年S1期
7 辛方興;王家同;;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21期
8 陳丹群;;流動兒童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以上海市某中學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何柳;;繪畫的兒童心理學探究[J];大眾文藝;2012年12期
10 趙鵬程;高和平;蹇開富;崔建平;;羌漢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比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李啟榮;苗國棟;陽瓊;余金龍;;強迫癥患者父母教養(yǎng)方式特點及其對患者的影響初探[A];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1988-2008)[C];2008年
2 張文武;王曉笳;胡珍玉;;寧波市民工子弟學校學生情緒問題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老年精神障礙學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吳文峰;兒童抑郁癥狀應激—認知易感模型的追蹤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張瑛秋;青春發(fā)育突增期(高峰年齡)不同發(fā)育類型學生體質特征及健康促進[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3 許碧云;結構方程模型在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04年
4 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許思安;漢族、壯族、蒙族、納西族人格結構的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朝輝;軀體化障礙的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7 傅一笑;基于雙生子的兒童個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過五種感覺通道的交流現象初探[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敏;小學生同伴接納、友誼質量對其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s,
本文編號:8066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0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