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家上學”現(xiàn)象動因探析
本文關鍵詞:美國“在家上學”現(xiàn)象動因探析
【摘要】:美國"在家上學"現(xiàn)象的迅猛發(fā)展源于多種力量的推動。在教育理念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基礎,它同時也得益于教育私有化理念的影響;在政治方面,美國政治文化中反主流傾向的發(fā)展、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以及相關組織和機構的積極活動對于"在家上學"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公眾對宗教祈禱的強烈要求和對學校價值觀教育的不滿也是推動"在家上學"現(xiàn)象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好轉、郊區(qū)化進程、網(wǎng)絡和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在家上學"現(xiàn)象的興盛。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美國 “在家上學” 教育理念 動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90后”青少年道德價值觀的社會化研究》(項目編號:09YJC880025) 江蘇大學高級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在家上學”運動的理念、實踐及啟示》(項目編號:10JDG159)
【分類號】:G571.2
【正文快照】: “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又被稱為“家庭學!(Home School),指的是孩子到了入學年齡,但卻仍然以家庭而非傳統(tǒng)的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的教育形式。通常,“在家上學”的過程中,由孩子們的父母、監(jiān)護人或家庭教師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19世紀以前,當制度化的學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中英;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2 劉寶存;;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大學理念的沖突與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沙琦,馮建軍;論主體間性及其教育[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陳大偉;教師的專業(yè)生活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兼談教師教育課程改革[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王志定;;IT環(huán)境下會計教學模式的探索[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年12期
6 王驥;課程評價改革趨勢探微[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7 薛煥玉;;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嚴仲連;德育課程及其特質(zhì)[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03期
9 龍寶新;從理性觀的變遷看教育精神的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10 李長偉;批判與反思:教育學的生命之維——與李政濤同志商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梅;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3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宋曄;校園倫理智慧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芳;美國國會與美國對華人權外交政策(1980~2003)[D];復旦大學;2004年
7 申仁洪;論教育科學:教育研究科學取向及其在中國的合理性建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慶昌;論教育思維[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云奔;教學公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奎明;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zhì)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閻亞軍;生活知識觀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紅艷;論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教師的角色轉換[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賈存軍;語文互動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世清;反思與重構: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6 汪昌華;班級學生社會分層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7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興玉;歷史反思與生態(tài)建構—當代語感理論的認知基礎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世鳳;小學德育新課程生活化取向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秀玲;論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行;;淺談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2 李克軍;陳君;;美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劉慶琴;;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影響下的教育價值觀論述[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4期
4 吳培強;;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與社會轉型[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8期
5 安鈺峰;;美國校園欺凌行為的特點評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年08期
6 王晉;杜文閣;;《非學;鐣分冀庾x及其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J];新教育;2011年08期
7 周紅安;;美國學校調(diào)查運動興起的原因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李西豐;;社群主義視域中的美國新品格教育[J];沈陽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9 王欣;;以權力距離理論分析中美師生關系差異[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8期
10 于偉民;;淺析美國教育督導制度的歷史[J];華章;2011年2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光富;;美國“八年研究”的貢獻及其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黃宇紅;;什么樣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對我們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張斌賢;;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解體之“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傅林;;權力的制衡與積極的自由——美國1965年“初等與中等教育法”的制定及實施過程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黃利群;;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6 周采;;美國教育史學的創(chuàng)立與變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孔鍇;孫啟林;;試論美國學校公民教育:內(nèi)容、途徑與效果——以建國至內(nèi)戰(zhàn)時期為中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單中惠;;克雷明與美國教育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美]埃里克·埃克霍姆 郎楷淳 編譯;美國教育差距減緩“經(jīng)濟流動性”[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何秀超;美國教育投資體系現(xiàn)狀與政策[N];光明日報;2005年
3 揚州市邗江區(qū)蔣王中學 羅定;“得寸進尺”培養(yǎng)青年教師[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4 南方周末實習生 沈茜蓉;讓出身不再決定命運[N];南方周末;2011年
5 本報記者 林妍;“虎媽”現(xiàn)象沖擊移民教育觀[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1年
6 楊捷;走進杜威的思想深處[N];中國教育報;2003年
7 李霧;美國教育:知識經(jīng)濟壓力下的變化[N];南方周末;2005年
8 賈慶國;在中美教育間尋找平衡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孔鍇;美國公民教育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靳淑梅;教育公平視角下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龔兵;從專業(yè)協(xié)會到教師工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愛萍;美國“國際教育”:歷史、理論與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如平;效率與民主[D];北京師范大學;199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燕;現(xiàn)當代美國“家庭學校”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于希勇;美國社會科公益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朱麗莉;美國社會轉型下的約翰·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郭玲玲;美國校園暴力表現(xiàn)形式及其社會原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聶書鵬;決策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江;美德的回歸[D];河北大學;2006年
7 高磊;公立學校運動與美國公共教育的現(xiàn)代化(1830-1860)[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丹;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林平;美國公共教育新論:卡茨的觀點[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薇;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德育課程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965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9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