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先秦道家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文化傳統(tǒng)是我國課程改革的基礎(chǔ)與出發(fā)點,課程改革不能無視、甚而割裂與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作為我國文化傳統(tǒng)淵源之一的道家文化蘊含了比較豐富的課程智慧,雖然這些思想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課程理論,這些思想也不像儒家思想一樣有自己明確的課程觀點與理念,道家文化中的課程思想是潛隱的、帶有批判性質(zhì)的,但是作為與儒家思想互補的道家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然主義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道家的知識內(nèi)求體悟的方式,道家對精神的追求等等在當前課程改革由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zhuǎn)向時期都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教育意義,這些思想可以為我國的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對于當前工具理性、技術(shù)主義影響下的課程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疏離、人的生命的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前世界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的潮流與趨勢下,課程改革已經(jīng)成為每個國家教育變革與促進發(fā)展的核心與關(guān)鍵,世界各個國家都在探求通過課程改革來促進教育的完善與發(fā)展,而且伴隨著課程研究領(lǐng)域概念重建活動的興起,西方課程的研究范式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課程的研究開始走出“泰勒原理”的課程開發(fā)的范式,走向課程理解的范式,課程思想也開始打破之前課程論僵化、呆板的形象而展現(xiàn)出一種追求靈性的完善、精神家園的回歸的姿態(tài),這種課程研究理念的轉(zhuǎn)變促使了很多西方課程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東方的課程文化智慧,這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方課程文化的交流與會同,也使得東方的課程智慧不再處于西方課程思想的遮蔽與壓制之下,它逐漸綻放出獨特的魅力與奪目的光彩。我國的課程改革也在轟轟烈烈的進行之中,我國新一輪的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在世界課程改革研究范式轉(zhuǎn)變的趨勢下,我國的課程改革又應(yīng)該如何從本土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課程思想尋根、課程文化自覺的目的,本文試圖對道家思想深入分析,并力求從中揭示出其對我國課程改革的意義,以期為我國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緣起、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義以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第二部分,本文對道家思想的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進行了介紹。第三部分,在對道家思想分析、挖掘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道家思想中的課程智慧蘊含,文中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jié),道家的自然主義的課程價值觀,道家的“損之又損”的課程知識觀,基于此種知識觀的對人的精神的追求與向往的課程目的,“無為”的課程管理哲學,以及課程實施的直覺體悟方式。第四部分,在前一部分基礎(chǔ)之上談及道家的課程智慧對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與價值,,道家的自然主義啟示我們在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上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的本真天性,同時也啟示課程改革不能走西方的“人類中心”的道路,這樣必然會使課程改革受到技術(shù)理性的“遮蔽”,造成人與自然的分離與割裂。道家的知識觀反對知識對人的生命的異化,反對知識對人的精神自由的壓制,這對課程改革中秉承何樣的知識價值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道家的“無為”的管理哲學啟示我國的課程管理體制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彈性,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課程管理中不同群體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道家的直覺體悟的知識探求的方式啟示我們在課程實施中要重視學生、教師的體悟,這樣才能有利于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發(fā)展與教師的成長。
【關(guān)鍵詞】:先秦道家 課程改革 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423.07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緒論9-18
- (一) 研究緣由9-10
- 1.基于課程研究本土意識回歸的需要9
- 2.實現(xiàn)課程文化自覺的需要9-10
- 3.全球化語境下課程研究交流與對話的需要10
- (二) 相關(guān)概念界定10-12
- 1.先秦道家10-11
- 2.課程、課程改革的概念界定11-12
- (三) 研究現(xiàn)狀12-16
- (四) 研究意義16-17
- (五) 研究思路與方法17-18
- 一、先秦道家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18-20
- (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時代背景18
- (二) 先秦道家思想的文化淵源18-20
-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課程智慧蘊含20-34
- (一) "道法自然"——先秦道家自然主義蘊含的課程價值20-23
- 1.道法自然——先秦道家自然主義20-21
- 2.基于道家自然主義的課程價值取向21-23
- (二) "損之又損"——先秦道家的課程知識觀23-27
- 1.先秦道家的知識觀探析23-24
- 2.先秦道家的相對真理觀24-26
- 3."道"的不可言說性26-27
- 4.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真知的獲得需要做減法27
- (三) "真人""至人""神人"——先秦道家的課程目的觀27-28
- (四) "無為"——先秦道家的課程管理哲學28-30
- 1、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無為而治"29-30
- 2、道家的管理原則——"上無為,下有為"30
- (五) 直覺體悟——先秦道家的課程實施觀30-34
- 1.老子"觀""明""滌除玄鑒"的靜觀體悟方式31-32
- 2.莊子的"心齋""坐忘""朝徹""見獨"的直覺體悟觀32-34
- 三、先秦道家思想的課程智慧對課程改革的啟示34-43
- (一) 道家自然主義對課程改革價值取向的當下意義34-37
- 1.維持個人與社會的張力——走向儒道互補的個人為基礎(chǔ),社會為導向的課程價值取向34-36
- 2.維持人與自然的張力——課程改革的生態(tài)倫理取向36-37
- (二) 道家知識觀與課程目的對課程改革的價值37-38
- 1.我國知識型傳統(tǒng)與課程目的的歷史反思37-38
- 2.培養(yǎng)具有獨立自主精神自由的個體38
- (三) 柔性、靈活的管理思想在課程管理中的運用38-41
- 1.國家管理的"為無為,事無事"39-40
- 2、學校管理的"有為"——充分發(fā)揮學校管理的主體地位40-41
- (四) 先秦道家直覺體悟?qū)φn程實施的啟示41-43
- 1.重視體悟的課程實施——"經(jīng)驗課程"走向"體驗課程"的課程哲學觀轉(zhuǎn)變的必然訴求41
- 2.課程實施中注重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guān)照41
- 3.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教師與學生的體悟41-43
- 結(jié)語43-44
- 參考文獻44-47
- 后記47-48
- 在校學習期間發(fā)表的文章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鼓應(yīng);;莊子認識系統(tǒng)的特色[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2 李海亮;;老子“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生態(tài)倫理觀[J];船山學刊;2008年03期
3 呂錫琛;論道家思想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啟示[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02期
4 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5 李寶慶;靳玉樂;;課程改革:道家哲學的視點[J];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6 楊啟亮;論先秦道家的自然主義教育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7 巫肇卉,靳玉樂;課堂的文化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07期
8 譚維智;;學校教育應(yīng)重視不言之教——《莊子》教育哲學之我見[J];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23期
9 張桂敏;;試析道家教學思想的方法論特征[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于述勝;道家教育智慧的現(xiàn)代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德如;論課程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艷;論莊子哲學的批判精神[D];新疆大學;2003年
2 劉曉燕;試論莊子對異化的批判與超越[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樊亞嶠;儒家課程觀及其現(xiàn)代教育價值[D];西南大學;2008年
4 顧德志;莊子的技術(shù)觀對現(xiàn)代技術(shù)發(fā)展的啟示[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5 趙建軍;老子管理思想述論[D];山東大學;2008年
6 陳顥;試論老子的教育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7 陳芳;老子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審視[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8 范涌峰;新課程改革的人本路向檢視[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先秦道家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70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7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