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共情的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2-11-10 20:55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謙讓、合作、幫助、分享,甚至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犧牲的一切有助于社會和諧的行為和趨向的行為。自從美國學者Weisberg首次提出親社會行為這一概念后,學者們對親社會行為的結構、定義、產(chǎn)生條件、測量方式等進行了許多探索,豐富了我們對親社會行為的認識。以往的研究表明,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密切,共情可以有效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而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也很密切,但兩者的關系研究出現(xiàn)了相反的結論,有的研究得到了高自尊可以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而有的研究卻得到低自尊可以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另外,自尊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影響親社會行為的,以往的研究對此沒有過多的探究,因此仍有探索的空間。根據(jù)以上現(xiàn)狀,本研究以242名初中生為被試,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用描述統(tǒng)計、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來探討初中生自尊、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共情在初中生自尊和親社會行為之間所起的中介作用。所得到的結果如下:(1)初中生的自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的自尊顯著高于男生,獨生子女的自尊顯著...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綜述
1.1 自尊研究的綜述
1.1.1 自尊的概念
1.1.2 自尊的結構
1.1.3 自尊的測量
1.2 共情研究綜述
1.2.1 共情的定義
1.2.2 共情的相關理論
1.2.3 共情的進化
1.2.4 影響共情的因素
1.2.5 共情的測量
1.3 親社會研究綜述
1.3.1 親社會行為概念
1.3.2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來源
1.3.3 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1.3.4 親社會行為的測量
1.4 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
1.4.1 自尊與親社會行為
1.4.2 自尊與共情
1.4.3 共情和親社會行為
1.4.4 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
1.5 問題提出
第2章 研究設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設
2.3 研究意義
2.4 研究對象
2.5 研究工具
2.5.1 人際反應指針(IRI-C)問卷
2.5.2 羅森伯格自尊量表
2.5.3 親社會行為測量
2.6 數(shù)據(jù)分析
第3章 研究結果
3.1 研究工具的信度分析
3.1.1 自尊問卷的信度分析
3.1.2 人際反應指針(IRI-C)問卷的信度分析
3.1.3 親社會行為問卷的信度分析
3.2 初中生自尊的特點
3.2.1 初中生自尊的總體狀況
3.2.2 初中生自尊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3 初中生共情的特點
3.3.1 初中生共情的總體狀況
3.3.2 初中生共情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4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
3.4.1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狀況
3.4.2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5 初中生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
3.6 初中生自尊、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
3.6.1 初中生自尊對共情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6.2 初中生自尊對親社會行為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6.3 初中生共情對親社會行為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7 共情在自尊與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
第4章 討論與分析
4.1 初中生的自尊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1.1 初中生自尊的性別差異
4.1.2 初中生自尊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1.3 初中生自尊在年紀上的差距
4.2 初中生的共情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2.1 初中生共情的性別差異
4.2.2 初中生共情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2.3 初中生共情在年級上的差異
4.3 初中生的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3.1 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差異
4.3.2 親社會行為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3.3 親社會行為在年級上的差距
4.4 初中生自尊、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分析
4.5 初中生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第5章 總結
5.1 研究結論
5.2 基于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建議
5.3 創(chuàng)新與不足
注釋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 寇彧,唐玲玲.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5)
[2]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3]移情對親社會行為決策的兩種功能[J]. 寇彧,徐華女. 心理學探新. 2005(03)
[4]自尊概念辨析[J]. 田錄梅,李雙. 心理學探新. 2005(02)
[5]共情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 鄭日昌,李占宏.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6(04)
[6]青少年自尊發(fā)展特點研究[J]. 張麗華,張索玲,侯文婷.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7]兒童親社會行為測量回顧與反思[J]. 陳斌斌,李丹. 心理研究. 2009(02)
[8]初中生的自尊、受益者特征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 胡發(fā)穩(wěn),張智,崔松,喬粉,廖峻,倪安琪,申建朝. 社會心理科學. 2009(01)
[9]共情的相關理論評述及動態(tài)模型探新[J]. 劉聰慧,王永梅,俞國良,王擁軍.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5)
[10]弱勢引發(fā)親社會行為——來自貧困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 樂國安,李文姣.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6)
碩士論文
[1]初中生自尊、情緒智力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D]. 余相靜.東北師范大學 2014
[2]大學生移情、社會責任心與內(nèi)隱、外顯利他行為的關系[D]. 宋琳婷.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2
[3]特殊學校教師共情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王慶.華東師范大學 2010
[4]自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吳小琴.陜西師范大學 2009
[5]青少年依戀、自尊及其二者關系的發(fā)展性研究[D]. 宋海榮.華東師范大學 2004
[6]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與同伴關系、人際信任、社會期望及自尊的關系研究[D]. 王麗.陜西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705281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綜述
1.1 自尊研究的綜述
1.1.1 自尊的概念
1.1.2 自尊的結構
1.1.3 自尊的測量
1.2 共情研究綜述
1.2.1 共情的定義
1.2.2 共情的相關理論
1.2.3 共情的進化
1.2.4 影響共情的因素
1.2.5 共情的測量
1.3 親社會研究綜述
1.3.1 親社會行為概念
1.3.2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來源
1.3.3 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1.3.4 親社會行為的測量
1.4 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
1.4.1 自尊與親社會行為
1.4.2 自尊與共情
1.4.3 共情和親社會行為
1.4.4 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
1.5 問題提出
第2章 研究設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設
2.3 研究意義
2.4 研究對象
2.5 研究工具
2.5.1 人際反應指針(IRI-C)問卷
2.5.2 羅森伯格自尊量表
2.5.3 親社會行為測量
2.6 數(shù)據(jù)分析
第3章 研究結果
3.1 研究工具的信度分析
3.1.1 自尊問卷的信度分析
3.1.2 人際反應指針(IRI-C)問卷的信度分析
3.1.3 親社會行為問卷的信度分析
3.2 初中生自尊的特點
3.2.1 初中生自尊的總體狀況
3.2.2 初中生自尊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3 初中生共情的特點
3.3.1 初中生共情的總體狀況
3.3.2 初中生共情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4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
3.4.1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總體狀況
3.4.2 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3.5 初中生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
3.6 初中生自尊、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
3.6.1 初中生自尊對共情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6.2 初中生自尊對親社會行為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6.3 初中生共情對親社會行為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3.7 共情在自尊與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
第4章 討論與分析
4.1 初中生的自尊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1.1 初中生自尊的性別差異
4.1.2 初中生自尊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1.3 初中生自尊在年紀上的差距
4.2 初中生的共情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2.1 初中生共情的性別差異
4.2.2 初中生共情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2.3 初中生共情在年級上的差異
4.3 初中生的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討論
4.3.1 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差異
4.3.2 親社會行為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距
4.3.3 親社會行為在年級上的差距
4.4 初中生自尊、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分析
4.5 初中生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第5章 總結
5.1 研究結論
5.2 基于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建議
5.3 創(chuàng)新與不足
注釋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 寇彧,唐玲玲.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5)
[2]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 心理學報. 2004(05)
[3]移情對親社會行為決策的兩種功能[J]. 寇彧,徐華女. 心理學探新. 2005(03)
[4]自尊概念辨析[J]. 田錄梅,李雙. 心理學探新. 2005(02)
[5]共情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 鄭日昌,李占宏.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6(04)
[6]青少年自尊發(fā)展特點研究[J]. 張麗華,張索玲,侯文婷.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7]兒童親社會行為測量回顧與反思[J]. 陳斌斌,李丹. 心理研究. 2009(02)
[8]初中生的自尊、受益者特征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 胡發(fā)穩(wěn),張智,崔松,喬粉,廖峻,倪安琪,申建朝. 社會心理科學. 2009(01)
[9]共情的相關理論評述及動態(tài)模型探新[J]. 劉聰慧,王永梅,俞國良,王擁軍.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5)
[10]弱勢引發(fā)親社會行為——來自貧困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 樂國安,李文姣.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6)
碩士論文
[1]初中生自尊、情緒智力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D]. 余相靜.東北師范大學 2014
[2]大學生移情、社會責任心與內(nèi)隱、外顯利他行為的關系[D]. 宋琳婷.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2
[3]特殊學校教師共情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王慶.華東師范大學 2010
[4]自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吳小琴.陜西師范大學 2009
[5]青少年依戀、自尊及其二者關系的發(fā)展性研究[D]. 宋海榮.華東師范大學 2004
[6]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與同伴關系、人際信任、社會期望及自尊的關系研究[D]. 王麗.陜西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705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7052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