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能力與生命意義的關系:孤獨感和年級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02-17 19:54
基于存在主義心理學理論,本研究采用人際交往能力問卷、孤獨感量表和生命意義量表對福建省三所大學的1476名大一和大二學生進行調查,考察人際交往能力與生命意義的關系,以及孤獨感的中介作用和年級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表明:(1)交往能力和孤獨感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的交往能力顯著高于女生,孤獨感顯著低于女生;(2)交往能力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與擁有意義和追尋意義均呈顯著正相關,而孤獨感與它們均呈顯著負相關;(3)孤獨感在交往能力與擁有生命意義之間的中介作用受到年級的調節(jié)。與大二學生相比,大一新生孤獨感的中介效應更大。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交往能力對生命意義的作用過程,為針對性提升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提供方向指導和實證依據(jù)。
【文章來源】: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20,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引言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工具
(1)人際交往能力問卷
(2)生命意義量表
(3)孤獨感量表
2.3 研究程序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 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3.2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4 討論
4.1 人際交往能力和孤獨感的特征及與生命意義的關系
4.2 人際交往能力與生命意義的關系: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
4.3 教育啟示、研究不足與展望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兒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獨處偏好與心理適應之關系: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 劉俊升,周穎,李丹,陳欣銀. 心理學報. 2015(08)
[2]自殺和生命的意義——來自腦科學研究的解讀[J]. 包愛民,迪克·斯瓦伯.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4)
[3]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方法:競爭還是替補?[J]. 溫忠麟,葉寶娟. 心理學報. 2014(05)
[4]父母支持、友誼支持對早中期青少年孤獨感和抑郁的影響[J]. 田錄梅,陳光輝,王姝瓊,劉海嬌,張文新. 心理學報. 2012(07)
[5]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J]. 李曉東.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6]青少年親子關系與網(wǎng)絡成癮: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 張錦濤,劉勤學,鄧林園,方曉義,劉朝瑩,蘭菁.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6)
[7]作為社會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對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 陳斌斌,李丹,陳欣銀,陳峰. 心理學報. 2011(01)
[8]青少年孤獨感與人格五因素的關系:人際關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 曲可佳,鄒泓,余益兵. 心理學探新. 2010(06)
[9]大學生孤獨感及其與依戀、自尊的關系[J]. 李彩娜,班蘭美,李紅梅.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04)
[10]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J]. 劉思斯,甘怡群.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0(06)
碩士論文
[1]大學生微系統(tǒng)人際關系、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的關系研究[D]. 李海春.福建師范大學 2014
[2]大學生人際關系、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高原.沈陽師范大學 2012
[3]地方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研究[D]. 李芹燕.西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38452
【文章來源】: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20,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引言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工具
(1)人際交往能力問卷
(2)生命意義量表
(3)孤獨感量表
2.3 研究程序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 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3.2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4 討論
4.1 人際交往能力和孤獨感的特征及與生命意義的關系
4.2 人際交往能力與生命意義的關系: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
4.3 教育啟示、研究不足與展望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兒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獨處偏好與心理適應之關系: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 劉俊升,周穎,李丹,陳欣銀. 心理學報. 2015(08)
[2]自殺和生命的意義——來自腦科學研究的解讀[J]. 包愛民,迪克·斯瓦伯.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4)
[3]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方法:競爭還是替補?[J]. 溫忠麟,葉寶娟. 心理學報. 2014(05)
[4]父母支持、友誼支持對早中期青少年孤獨感和抑郁的影響[J]. 田錄梅,陳光輝,王姝瓊,劉海嬌,張文新. 心理學報. 2012(07)
[5]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J]. 李曉東.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6]青少年親子關系與網(wǎng)絡成癮: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 張錦濤,劉勤學,鄧林園,方曉義,劉朝瑩,蘭菁.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6)
[7]作為社會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對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 陳斌斌,李丹,陳欣銀,陳峰. 心理學報. 2011(01)
[8]青少年孤獨感與人格五因素的關系:人際關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 曲可佳,鄒泓,余益兵. 心理學探新. 2010(06)
[9]大學生孤獨感及其與依戀、自尊的關系[J]. 李彩娜,班蘭美,李紅梅.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04)
[10]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J]. 劉思斯,甘怡群.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0(06)
碩士論文
[1]大學生微系統(tǒng)人際關系、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的關系研究[D]. 李海春.福建師范大學 2014
[2]大學生人際關系、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高原.沈陽師范大學 2012
[3]地方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研究[D]. 李芹燕.西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0384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03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