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學生管理論文 >

曾留守大學生研究述評

發(fā)布時間:2017-04-02 08:00

  本文關鍵詞: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李 云1,凌 晨2,汪品淳3

(1.安徽師范大學 皖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8;2.安徽新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3.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

摘 要:早期留守兒童如今已經長大成人,部分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進入大學,成為曾留守大學生。文章對當前曾留守大學生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與歸納,從曾留守大學生群體的概念界定、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梳理。提出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認識曾留守大學生問題提供參考。

教育期刊網
關鍵詞 :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

中圖分類號:G6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239-03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研究》(SK2013B224)

青少年的“留守”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特有現(xiàn)象,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留守兒童如今已長大成人,部分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進入大學繼續(xù)學習。從2006年開始,研究人員逐漸關注現(xiàn)已進入大學的“留守兒童”。

多年來,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顯示,童年期特別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的缺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識、情緒、社會行為、人格、學業(yè)等多方面都造成不利的影響[1],留守經歷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遠多于積極影響。伴隨其成長,這樣的消極影響是否會長期存在?

本文總結過去的已有研究,了解曾留守大學生們的心理狀況,同時期望進一步理解留守經歷對兒童成長的真實影響。

一、曾留守大學生研究現(xiàn)狀

(一)關于曾留守大學生的概念

目前對童年時期有過留守經歷,現(xiàn)在高校就讀的學生這個群體的稱謂尚沒有統(tǒng)一,有多種說法,例如:“曾為留守兒童的大學生”[2]、“留守經歷大學生”[3]、“留守大學生”[4]等。在本文中,我們選擇“曾留守大學生”這個稱謂。

已有研究在界定童年期的留守經歷時標準也并不一致。王玉花在研究中界定的留守經歷標準為“14周歲及以下,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連續(xù)半年以上”[5]。楊雪嶺等人將留守經歷定義為:16周歲以下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自己留守在家鄉(xiāng)[6]。李凡繁界定的標準是:“17周歲及以下,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xiāng)且時間在半年以上”[7]。

結合留守兒童的定義研究[8],我們總結只要有一方父母外出工作超過半年以上,即可視為留守。而對于兒童的年齡界定參照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標準,我們認為是18周歲及以下。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

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內容莫過于童年的留守經歷是否造成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大學生。譚斌的調查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在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這四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敵對因子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父母均外出及外出超過3年以上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更高[9]。李曉敏等人的研究指出,曾留守大學生抑郁水平要顯著高于其他大學生[10]。李凡繁的研究顯示,曾留守大學生的抑郁、社交焦慮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11]。

當然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結果,溫義媛和曾建國調查顯示曾留守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12]。

研究結果驗證了這一推測:留守經歷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定持續(xù)地負面影響。表現(xiàn)在一些因子上曾留守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但是結論并不一致,留守經歷對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夠清晰。在利用SCL–90進行調查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群體的平均得分普遍低于陽性篩查標準。正如李穎等研究中的觀點:曾留守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總體情況良好[13]。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認知水平不斷發(fā)展,他們能夠更多的進行自我調節(jié),日趨成熟。而且進入大學后,各高校都開設心理健康課。這對于學生學會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三)人格特征的研究

曾留守大學生的童年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缺少父母的關心,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會對其人格的發(fā)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譚杰華采用卡特爾16PF量表,對曾留守大學生的人格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樂群性、穩(wěn)定性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在幻想性、獨立性兩方面得分則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14]。徐建財和鄧遠平采用相同的量表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曾留守大學生在樂群性、敢為性和幻想性這三個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普通大學生;在憂慮性、獨立性和緊張性上得分則高于普通大學生[15]。溫義媛和曾建國利用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顯示,曾留守大學生精神質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內外向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16]。張莉華總結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自我評價低、情緒不穩(wěn)定、人際交往退縮、心理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等[17]。

在不多的幾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曾留守大學生人格與普通大學生人格上存在差異,例如,曾留守大學生更加的內向,在人際交往中易出現(xiàn)困難;生活上長期的自立則讓曾留守大學生的獨立性優(yōu)于普通大學生。但是部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不能幫助我們完全理解留守經歷對人格的真實影響。

雖然人格特征相對較為穩(wěn)定,相關研究結果卻顯示,通過個體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方式進行長期干預,改善效果明顯,但短時間的干預效果在學習生活事件中反彈快、癥狀反復多[18]。這對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其它研究

曾留守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總體支持)、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一般大學生,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支持、應對方式對曾留守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著較好的預測力[19]。楊琴等對曾留守大學生心理韌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家庭支持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20]。研究人員還對曾留守大學生的擇業(yè)效能感[21]、價值觀[22]、社會適應[23]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溫義媛認為已有研究較為集中反映曾留守大學生的消極特征,忽視部分學生因這特殊經歷變得更為堅強。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其對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社會適應水平較高的曾留守大學生進行質性研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包括:接受現(xiàn)實、成就動機、目標定向、意志堅強、積極樂觀、善于學習、情緒調控和社會支持[24]。羅滌和李穎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快樂品質、處事品質、意志品質、奮進品質和親和品質[25]。早期的“留守經歷”也可以是青少年成長經歷中的一筆財富。

二、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發(fā)展

多數(shù)研究帶有先入為主的結果預期:留守經歷帶來的總是負面影響。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因童年期的特殊經歷而遭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良好?偨Y已有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留守經歷對青少年的成長存在一定長期的影響,影響的大小則取決于個體本身的心理特征。心理彈性理論認為內、外部的保護性因素,如社會支持、人格特征等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從逆境中恢復。

已有研究多采用統(tǒng)一的心理量表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調查,對數(shù)據(jù)進行量化統(tǒng)計與分析,這樣的平均數(shù)據(jù)可以反映出總體特征,卻無法深入發(fā)掘每個留守兒童個體的成長經歷。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增加質性研究,探尋留守經歷對心理健康、人格等的作用機制。

對曾留守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進行對比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兩個群體之間的差異簡單歸因為留守經歷。但是留守兒童成長的負面影響因素并不是單一的。結合眾多留守兒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多是進行橫斷研究。在今后需要更多的縱向研究,對有留守經歷的群體,從童年期開始進行追蹤調查,這將有助于全面、客觀地揭示留守經歷對青少年成長的真實影響和意義。

進入大學的年輕人都是成績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學業(yè)上的良好表現(xiàn)可以讓兒童獲得更多家長和老師的關注,進而保護他們的成長。所以單純的對曾留守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推廣到所有成年的留守兒童群體時,可能存在偏差,我們知道,留守兒童群體中有部分人未進入大學學習,他們大多和父母一起,進入城市工作,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所以對成年后的留守兒童的研究還需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果對這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可能更有意義。

三、結語

留守兒童目前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是對于成年后的“留守兒童”的研究數(shù)量相對較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流動不斷加速,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留守兒童的隊伍還會繼續(xù)擴大。

留守經歷給大學生帶來的持續(xù)影響如何?曾留守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如何?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而這些研究結論將會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數(shù)據(jù)。

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生力軍,他們的狀況關系到社會的進步。所以值得研究人員繼續(xù)關注。

教育期刊網
參考文獻:

(1)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90–995.

(2)(9)譚斌.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31(6):87–90.

(3)李曉敏,高文斌,羅靜,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6):748–750.

(4)楊曙民,梁曉穎、李建秀等.某高!傲羰亍贝髮W生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51–52.

(5)(19)王玉花.兒童期留守經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388–390.

(6)楊雪嶺,馮現(xiàn)剛,崔梓天.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3):227–233.

(7)(11)李凡繁.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抑郁和社交焦慮——希望和良好寢室關系的保護作用[D].武漢:湖北大學,2012.

(8)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界定標準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40–43.

(10)李曉敏,羅靜,高文斌,等.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負性情緒、應對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620–622.

(12)(16)溫義媛,曾建國.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2):146–147.

(13)李穎,王浩,袁利.高校留守大學生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導刊,2012(5):241–244.

(14)譚杰華.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與普通在校大學生人格特征比較[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8,20(4):73–74.

(15)徐建財,鄧遠平.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6):123–126.

(17)張莉華.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18)譚杰華.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途徑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31(6):114–119.

(20)楊琴,蔡太生,林靜.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272–274.

(21)徐禮平,王平.有“留守經歷”醫(yī)學生擇業(yè)效能感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 17(11):1359–1361.

(22)徐禮平.兒童期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以貴州省高校大學生為例[D].遵義:遵義學院,2011.

(23)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4)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質性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4):91-94.

(25)羅滌,李穎.高校留守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8):83–87.

(責任編輯 徐陽)


  本文關鍵詞: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21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821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669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