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兒童學習的課程——中國情境教育學派李吉林情境課程的建構
本文選題:學習 切入點:學習科學 出處:《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摘要】:從學習科學視角分析中國情境教育學派李吉林情境課程,可以看到該課程體系的基本特點是:課程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課程實施建基于優(yōu)化的學習情境,課程目標以發(fā)展兒童理解力為核心價值追求,重視兒童道德性、社會性和智力性的整合發(fā)展,善用非正式環(huán)境作為拓展的心智源泉以促進兒童的卓越。在教學策略層面,李吉林情境課程將學術性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活動的操作性、審美教育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diào)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學習情境,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促發(fā)與給養(yǎng)兒童的主動參與。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science, Li Jilin situation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situ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is analyz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re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learner-centered and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s based on the optimized learning situation. The goal of the curriculum is to develop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s the core value pursui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sociality and intelligence, and make good use of informal environment as the mental source of expansion to promote children's excellence. Li Jilin situational curriculum combine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the operation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pleasur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t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optimal learning situations, arouses children's warm emotions, and promot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認知與心理科學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實驗與研究”(課題編號:DHA060129)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資助項目(2008,C類)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鐵道;回應兒童的情感需求——“兒童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征畫”成功感言[J];班主任;2004年01期
2 武福莉;兒童能飲酒嗎?[J];小學生(低年級版);2004年02期
3 鄭航;試論兒童自尊心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1998年06期
4 劉全有;學習科學在我國初見端倪[J];石油教育;1994年01期
5 孫維勝;支持害羞兒童的發(fā)展[J];當代教育科學;1994年03期
6 張笛梅;新世紀學習科學的形勢與任務[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熊華生;兒童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目標[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8 劉義偉;兒童暴怒發(fā)作行為及矯治[J];河北教育;1996年12期
9 李紅亞;淺談兒童良好情感的培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03期
10 姜同;學習科學初探[J];長江職工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秋玲;楊心德;;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焦慮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陳立民;張衛(wèi);;西方關于青少年和兒童品行障礙干預研究的新進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洪小美;;酒依賴者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雅林;李怡新;沈家鮮;;6—9歲兒童形體轉(zhuǎn)換的認知發(fā)展研究[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5 車麗萍;;創(chuàng)造教育的課程設計模式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6 蘇林雁;朱焱;高雪屏;羅學榮;;長沙市小學生焦慮抑郁共病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洪德厚;黃麗珍;;兒童的保持曲線問題(二)[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8 劉鴻宇;付繼林;;多媒體及網(wǎng)絡教學中元認知模式的優(yōu)化——一份提高元認知能力的課程設計[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金梅;劉建設;;遠程教育中的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的模式比較與現(xiàn)狀分析[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10 毛曉瑞;張日f;;對一名過度依賴性兒童進行箱庭療法的個案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教育部副部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韋鈺;要學習科學[N];中國婦女報;2001年
2 欣華;外籍兒童在德上學難[N];中國民族報;2004年
3 程玲;學藝兒童不快樂[N];中國民族報;2004年
4 李 茂;85萬美國兒童在家上學[N];中國教師報;2003年
5 記者 謝松;動員入學控制輟學[N];南昌日報;2005年
6 鄭麗 (作者單位:市心理測量科學研究所);兒童退縮心理的成因及對策[N];鞍山日報 ;2007年
7 周暉;留守兒童 打工經(jīng)濟的心頭之痛[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年
8 本報通訊員 朱柳柳 本報記者 黃海;為留守兒童建個家[N];南通日報;2007年
9 韋鈺;學習科學視角下的探究式科學教育(上)[N];大眾科技報;2010年
10 《中國幼兒教育周刊》編輯部;思想的碰撞 學習的革命[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立杰;課程設計的范式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周世杰;兒童記憶成套測驗的初步編制[D];中南大學;2002年
3 王美;面向知識社會的教師學習——發(fā)展適應性專長[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玉琦;信息教育課程設計原理:要因與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勁松;兒童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朱偉強;基于標準的體育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秀麗;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從心理理論視角透析學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4年
8 周興國;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牧華;課程研究的生態(tài)主義向度[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司洪昌;嵌入村莊的學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小學生社會行為與師生關系、同伴接納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焦健健;課程設計價值取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萃;基于生成性目標導向的網(wǎng)絡課程的設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鳳;概念為本的科學課程設計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2009年
5 黃建團;挑戰(zhàn)·反思·對策·展望[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高義棟;云計算環(huán)境下三維動畫課程設計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仉明珠;基于Moodle平臺的協(xié)作探究式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麗瓊;兒童自我概念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吳立奇;小學兒童孤獨感應對方式及其與同伴關系、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魏曉娟;欺負卷入兒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581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65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