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計量史學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運用
本文關鍵詞: 計量史學 計量方法 教育史研究 運用 出處:《教育探索》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計量史學法適用于歷史上有關教育現(xiàn)象的規(guī)模、程度以及范圍的研究,適用于歷史上有關教育結構的分析與研究,適用于歷史上各現(xiàn)象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計量方法被引入史學研究領域,促進了教育史研究的精確化,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察問題的視角,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和利用"邊緣資料",同時迎合了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國際潮流。
[Abstract]:Metrological historiography is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the scale, extent and scope of educational phenomena in history, and to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educational structure in history. The metrological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which promotes the accuracy of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ers to observe the problems. It is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to mine and utilize marginal materials and cater to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history.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 孫巍;;歷史學的走向——科學、社會科學及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歷史[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梁艷春;;影視史學的演變與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9年04期
4 張正明;;“宏觀歷史解釋模式”及其批判[J];北方論叢;2010年05期
5 王小飛;當代德國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選擇與定位[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6 李育球;;論大學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力的基礎:知識譜系能力[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7 王達三;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視閾中的歷史與歷史哲學[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8 瞿林東;;前提和路徑——關于中國史學進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李婭玲;二戰(zhàn)后西方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特點及影響[J];湘南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王達三;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視域中的歷史與歷史哲學[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王劍;周谷平;;陳鶴琴教育實驗思想與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鄧友超;;莊澤宣及其《教育概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鄭玉飛;;理想與熱情的教育實踐者——三位美國教育家與設計教學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夢迪;;歐美新教育運動始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易紅郡;;十九世紀影響英國中等教育政策的三大報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易紅郡;;英國中等教育綜合制改組政策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李立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與新教育運動的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方曉東;;二十世紀前期歐美活動課程論對學科課程論的挑戰(zhàn)[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藍建;;學校系統(tǒng)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對發(fā)展中國家教育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師東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李福春;美國教育學演進史(1832-195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鎮(zhèn)富;影像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齊歡;二戰(zhàn)后越南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學;2011年
7 于維君;經(jīng)濟法歷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正明;年鑒學派史學理論的哲學意蘊[D];黑龍江大學;2010年
9 孔凡琴;多維視閾下的英國高中教育辦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代洪亮;復興與發(fā)展: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穎;英國“國家課程”政策研究(1976-1988)[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倩;美國公民教育理論(2000-2010)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賈鵬;伊格爾斯的跨文化史學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穎;轉(zhuǎn)型期中國學校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D];河南大學;2011年
6 劉旭;歷史真實的詩意解讀[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趙超;列維—斯特勞斯的歷史哲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于勝浩;艾伯特·維尼奇奧·拜雅的科學教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鞏婷;學校及社會秩序的重建[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董新強;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命運反思及價值[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峰;國外計量史學述評[J];濱州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2 韓達;;全國教育史研究會會議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1980年01期
3 郭超;計量史學簡論[J];天中學刊;1995年04期
4 劉正偉,顧黃初;關于中國語文教育史研究的對話[J];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10期
5 周洪宇;;教育史研究改革管抒[J];教育評論;1991年02期
6 蔡蘇龍;史學研究的拓展:電腦運用與計量史學的發(fā)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第三屆兩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論壇紀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12期
8 ;中國教育史學科結構方式的歷史探究[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8年02期
9 薛東;注重把握地方教育發(fā)展的特點與規(guī)律——讀王豫生主編《福建教育史》[J];東南學術;2005年03期
10 楊偉玉;;淺談內(nèi)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閻國華;;關于“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幾點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劉海峰;;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施克燦;;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證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許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學觀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5 江銘;;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陳桂生;;略論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現(xiàn)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李愛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變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王文寶;;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顧與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劉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許國春;;對近年中國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資深注冊會計師 郭祥;消融的經(jīng)濟學邊界與計量方法人文化[N];東莞日報;2010年
2 金林祥;共和國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N];光明日報;2003年
3 楊孔熾;關于教育史研究的價值問題[N];光明日報;2005年
4 顧佳怡 記者 雙生;《南京教育史》舉行首發(fā)式[N];南京日報;2007年
5 何東昌;為共和國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6 衛(wèi)青;藥物的計量方法[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7 農(nóng)總行信貸管理部信貸風險評級管理處供稿;市場風險及計量方法[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5年
8 ;非處方藥和處方藥的計量方法[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9 王晨;隱藏在詞條下的知識演進:百科全書中的前沿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撰述;經(jīng)濟發(fā)展了 負擔更重了[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增國;近代中醫(yī)學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傅琳凱;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錢雪亞;中國人力資本水平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朱萬斌;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chǎn)力的概念、計量方法與應用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任有泉;中國商業(yè)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6 于珍;近代上海同鄉(xiāng)組織與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韓嵩;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價值計量與應用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8 侯建朝;中國能源與經(jīng)濟之間關系的模型及實證分析[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9年
9 韓宇霞;廣東近代中醫(yī)學校教育史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10 周驚濤;海洋史視野下明清閩臺區(qū)域的教育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聰慧;微觀計量方法及其在農(nóng)民收入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2 祝學明;企業(yè)商譽計量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3 趙瑞祥;損失計量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傘曉輝;計算機科學教育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楊尚華;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自創(chuàng)商譽計量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6 李文俊;公允價值計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7 曹志華;經(jīng)理人股票期權會計計量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8 林熠蓉;保險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研究[D];蘭州商學院;2008年
9 徐艷婷;我國商業(yè)銀行經(jīng)濟資本管理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10 李素蘭;投資項目主要外部環(huán)境成本的計量方法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13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1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