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影響因素及測量研究
本文關鍵詞: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影響因素及測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自我同一性 人格 發(fā)展 影響因素 測量
【摘要】: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為2個方面: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內部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同齡人、社會發(fā)展影響等,個體內部因素包括了個體人格特征、認知因素、個體因果取向特征。此外,還有二者間中介變量的影響。最后,對于自我同一性的測評也是基于以上因素而對其發(fā)展狀態(tài)和發(fā)展程度進行的。
【作者單位】: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同一性幾乎是滲透于當代社會科學各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Erik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則是該范疇中對自我的探索,是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fā)展進程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fā)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職業(yè)、價值觀、信仰等的思考和選擇,以及選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張日f,陳香;青少年的發(fā)展課題與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鄒瓊;佐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3 韓曉峰,郭金山;論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4年02期
4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調節(jié)變量和有調節(jié)的中介變量[J];心理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彭永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達成的途徑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蔣俊梅;;挫折攻擊理論及其對青少年犯罪預防的啟示[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雷靂,陳猛;互聯(lián)網使用與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生態(tài)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02期
4 袁紅梅;從艾里克森人格發(fā)展?jié)u成說看良好親子關系模式的創(chuàng)立[J];學前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5 張蕊;劉大文;;論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高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與心理健康教育[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李虎林;當代人格教育的理論求索與時代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體交往與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華樺;上海大學生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及成因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謝荷鋒;企業(yè)員工知識分享中的信任問題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羅宣;我國母子公司構架下的子公司網絡化成長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謝天;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D];同濟大學;2008年
8 孟曉斌;國際創(chuàng)業(yè)背景下中小企業(yè)組織動態(tài)能力及其績效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朱山梅;社團活動與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談有花;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3 鐘燕;中學教師目標設置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郭彥霞;科學意象教學對小學生概念學習影響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王蘭鋒;青少年學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6 王倩;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吳寧;職教生自我同一性和偏差行為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8 曹東燕;信息時代促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課程教學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猛;互聯(lián)網使用、自我認同與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周紅梅;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鄭寧;從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看當代大學生人格發(fā)展[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楊光艷;陳青萍;;同伴關系的功能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J];衡水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張曉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個性發(fā)展及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4 李艾麗莎,張慶林;全球化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響[J];青年研究;2003年05期
5 查明華;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研究綜述[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2期
6 郭金山,車文博;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02期
7 王樹青;張文新;張玲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與同一性風格、親子溝通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1期
8 張日f;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9 俞國良,辛自強,羅曉路;學習不良兒童孤獨感、同伴接受性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0年01期
10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陳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2 王樹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及其與依戀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談有花;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巧芳;張進輔;;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1期
2 艾桃桃;歐陽明昆;雷湘竹;;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人格特征及其相關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3期
3 侯春娜;劉志軍;張紹波;;達斡爾族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3期
4 李佳;;關于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研究[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5 黃艷蘋;李玲;;出生順序對大學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1年08期
6 洪慧娟;楊俊;;廣州市大學生人格特征、教養(yǎng)方式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7期
7 張萬英;;男女大學生志愿者人格特征與幸福感的比較研究[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1年03期
8 王艷鋒;;某校護理專業(yè)大一女生人格特征的調查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9 易杉;黃東林;;飛行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測試結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年08期
10 王立金;;醫(yī)學院貧困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錢宇鳳;吳遠;;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原軍超;;大學生人格特征與考試焦慮及心理健康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陳紅;郭成;;中學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4 徐麗;;研究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宋怡;;中學生學習成績抱負水平的指導對學習成功感的影響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徐方忠;;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陳耀漢;;人格特征、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心理問題的相關對照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李偉強;;成績落后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調查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梁三才;;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應對方式、人格及心理健康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劉淑萍;;大學生和職業(yè)青年的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宗;教師應具備五種人格特征[N];青海日報;2001年
2 賈曉燕;良好心理與健全人格[N];濟寧日報;2009年
3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預防[N];光明日報;2006年
4 魏霖 宋黔云;耕耘人生快樂人生[N];貴州日報;2005年
5 黃岡中學副校長 陳忠新;激情 開放 反思[N];黃岡日報;2005年
6 葛春霞;西方教師職業(yè)倦怠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7 本報記者 王春;師德,教育的根[N];科技日報;2004年
8 沃建中;師德教師素質的核心[N];光明日報;2000年
9 黃訓美(作者系福建行政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德育教研室主任);加強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N];光明日報;2000年
10 肖山;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與素質教育[N];汕頭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梅松麗;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姜峰;大學生團體心理干預的實驗流行病學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張瑞星;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方法探索[D];鄭州大學;2011年
4 丁艷華;母嬰依戀關系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幼兒期認知和行為發(fā)展作用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秦梅;大學生網絡激情與人格特征和孤獨感的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高迎浩;大學生憤怒情緒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3 萬禮修;中學生問題行為與人格特征、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鄭曉芳;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壓力、人格特征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5年
5 劉曉芹;醫(yī)學生心理健康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丹;大學生迷信心理與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梁世鐘;當代大學生的傳統(tǒng)價值觀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7年
8 張夢玲;初中生網絡成癮傾向與其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雷玉林;陜西省高校貧困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社會支持相關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蘇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55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5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