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鄉(xiāng)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變革圖景——以《退想齋日記》和《朱峙三日記》為中心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橫看成嶺側成峰:鄉(xiāng)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變革圖景——以《退想齋日記》和《朱峙三日記》為中心的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退想齋日記》 《朱峙三日記》 士人心態(tài) 晚清教育變革
【摘要】:以廢科舉、興學校為中心的清末教育變革給那些生活在舊教育體制之下士人帶來巨大的沖擊。不同的士人對這場變革有著不同的體驗:一些士人認為這是一條富民強國的正確之路,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則認為教育變革攪亂了傳統(tǒng)社會的思想和價值觀,破壞了鄉(xiāng)村社會的秩序,他們情緒低落、牢騷滿腹,對新式教育極力攻擊。士人們不同的體驗和表現既與他們生活的區(qū)域等客觀環(huán)境有關,也與他們的個人經歷、心態(tài)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的教育體驗是他們主觀構建的結果。這種建構與鄉(xiāng)村士人的個性、原有知識結構、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關。清末教育大變革中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及其影響,不僅可以為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視角,而且也應當成為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清末民初鄉(xiāng)村教育變遷與問題研究”(課題批準號:EAA09037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529;K257
【正文快照】: 吉爾伯特·羅茲曼在評價中國1905年廢除科舉一事時說,這是一件與“1861年沙俄廢奴和1868年明治維新后不久的廢藩”相當的大事,,它“代表著中國已與過去一刀兩斷”,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想見,包括廢除科舉在內的清末教育變革必然會對生活在那個時代且與傳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志達;;新生代農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之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2 劉玉強;;簡析大學生群體心理存在的問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3 趙炎才;;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4 項東;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兼論中國人的現代化建設[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5 林章俊;;試論利他行為的幾種理論及其決定因素[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疏仁華;;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思想觀念的價值取向[J];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08期
7 鄭志強;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現代人格塑造[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閆玉聯(lián);近現代中國人觀念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啟示[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何紅梅;人的現代化與人的情感需要——轉型期兩性情感現狀的理性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徐震虹;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廖菲;拓慧;;北京市文明乘車監(jiān)督員調查報告[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2 朱金瑞;費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調查與思考——以2007年鄭州市公民道德素質調查為例[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3 戴烽;;群體心理效應與人力資源管理優(yōu)化[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張恒忠;;教師素質教育和教師專業(yè)化[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呂蓉蓉;;社會轉型時期福建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變遷研究——以泉州晉江官前社區(qū)為例[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孝連;;農民集體上訪中的共意動員——對M村農民集體上訪個案的觀察[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羅洪菊;;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綜述[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陳貴華;;從五四運動看中國人的現代化之實現[A];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C];1999年
10 宋東亮;;現代化建設與精神文明[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瑩;企業(yè)人格視域中的企業(yè)聲譽評價體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3 徐旭林;社會群體行為建模及其動力學分析[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登福;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游泓;情感與信任關系的社會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曹和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宋德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10 司夏萌;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結構下的輿論涌現過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雪峰;速度滑冰運動員起跑穩(wěn)定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琴花;上海市部分初中學校體育課教學目標的調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朱吉麗;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管理溝通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羽;態(tài)度理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樹云;思想政治(品德)課視角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鄒瑩潔;長沙店名的社會心理修辭探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紀德香;高校貧困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任婉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進步評價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丁玲;環(huán)境人權:倫理學維度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伯陶;;清代科舉與士人心態(tài)[J];陰山學刊;1991年04期
2 葉愛欣,蔣鳳梅;傳統(tǒng)的裂變與士人心態(tài)──試論魏晉風度與元代浪子風流[J];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05期
3 尹福Oz;;魏晉挽歌與士人心態(tài)[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劉學斌;;政治漩渦中的士人心態(tài)——對蘇軾“烏臺詩案”詩文的政治文化解讀[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何成;王濤;;魏晉之際士人心態(tài)變遷述論[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郝世峰;“倘徉乎”“從道”與“從眾”之間──中唐士人心態(tài)論[J];人文雜志;1994年04期
7 黎冬梅;晚唐五代詞和士人心態(tài)[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虎維堯;《霍小玉傳》的文化意蘊[J];固原師專學報;2004年05期
9 賈紅蓮;儲冬葉;;從《古詩十九首》看漢末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S2期
10 亢學軍;明中期士人心態(tài)之形成——以何良俊為例[J];常熟高專學報;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永平;;魏晉風度的前奏:論東漢后期士人的“激詭之行”及其影響[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昌舒;;論中古時期出處思想的演變及其審美意蘊[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劉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宗強;關于士人心態(tài)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朱一玄;對明清小說的文化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賈秀云;文人心態(tài)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呂文浩;民國年間廢除舊歷與破除迷信的一種認識誤區(qū)[N];團結報;2010年
5 王瑋;“貓頭鷹”視野中的文化意蘊[N];光明日報;2000年
6 王育濟;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和諧詮釋[N];光明日報;2002年
7 朱一玄;客觀·嚴謹·深厚[N];河南日報;2002年
8 王承丹;古典文學研究的拓展與創(chuàng)獲[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9 易木;專家學者研討中國文學思想史[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鄭少雄;作為社會科學的“人生史”如何可能?[N];中華讀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能;魏晉的自然觀[D];復旦大學;2010年
2 潘峰;明代八股論評試探[D];復旦大學;2003年
3 成瑋;宋初詩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玉璞;“三教合一”與宋代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呈現[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5 黃之棟;強權祭壇上的文人與文學[D];浙江大學;2009年
6 王維;“心”與“聲”的解讀[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7 霍貴高;東晉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8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9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吳增輝;北宋中后期貶謫與文學[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瀟婷;張士誠政權和東南士人[D];暨南大學;2010年
2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怡雅;漢代詩歌與漢代士人心態(tài)[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孫念超;東漢后期士風與士人心態(tài)探析[D];鄭州大學;2000年
5 鄺明月;《唐語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路;漢末士人心態(tài)與漢賦創(chuàng)作流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蒼向鵬;晉宋之際的“詩運轉關”及其原因[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燕;兩漢抒情言志賦的士人心態(tài)解讀和價值取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杜建鋒;黨錮之禍與漢末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唐麗麗;寓莊于諧 透視社會——明代詼諧小說散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235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3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