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社會認同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職生社會認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經(jīng)費、精力等投入的增多,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我國職業(yè)教育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高職院校的數(shù)量正在增長。隨之而來則是畢業(yè)生數(shù)量的迅猛增長,就業(yè)越來越難。與本科畢業(yè)生相比,高職生的社會認同度不高,普遍存在對高職生的“誤解”,認為他們是中考或者高考篩選剩下的“差生”,沉重打擊了高職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而且現(xiàn)在很多用人單位直接規(guī)定,學歷要求本科以上,這一規(guī)定大大降低了高職生對未來發(fā)展的積極性,就業(yè)情況更讓人擔憂。要想這一問題得到改善,就應對高職生心理健康加以重視,以便提高他們的社會認同。讓高職生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回報社會,同時也能讓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同得到提高。首先,本研究對認同及社會認同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專家咨詢,提出了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理論維度,編制了高職生社會認同的預測問卷;并對問卷的項目和因素進行了分析,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了驗證。其次,采用自編問卷調查了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和特點。最后,探討了自尊、幸福感和社會支持對高職生社會認同的影響。結論如下:(1)高職生社會認同主要由四個緯度構成,具體包括:身份認同、群體認同、價值認同、職業(yè)認同。(2)編制的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符合心理測量學的標準,可以作為測量工具使用。(3)高職生的社會認同,在總體上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在人口學變量上,不同性別在社會認同上存在差異,且女生的社會認同比男生高;而不同年級在社會認同上也存在差異,且大一學生比大二的認同度高。(4)自尊、幸福感和社會支持與高職生的社會認同有顯著相關,并且自尊、社會支持、幸福感對高職生的社會認同有預測作用。社會認同是滿足自尊的需要,高職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其社會認同程度越高。在社會支持方面,高職生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認同程度越高;而在幸福感方面,則是表現(xiàn)出幸福感越高,其認同程度越低。
【關鍵詞】:高職生 社會認同 認同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4.2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2
- 1 前言12-13
- 2 文獻綜述13-22
- 2.1 認同的概念13
- 2.2 社會認同的概念13-14
- 2.2.1 社會認同的提出13-14
- 2.2.2 社會認同的概念14
- 2.3 社會認同理論14-18
- 2.3.1 社會認同的基本理論15-18
- 2.4 社會認同的相關研究18-21
- 2.4.1 關于社會認同被試的研究18
- 2.4.2 關于社會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18-19
- 2.4.3 關于社會認同視角的研究19-20
- 2.4.4 關于社會認同維度的研究20-21
- 2.5 分析與小結21-22
- 3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構想22-25
-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22
- 3.2 研究意義22-23
- 3.2.1 理論意義22
- 3.2.2 實踐意義22-23
- 3.3 研究構想23-25
- 3.3.1 高職生社會認同概念界定23
- 3.3.2 高職生社會認同理論維度的初步構想23-25
- 4 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的編制25-34
- 4.1 開放式問卷25-26
- 4.1.1 研究目的25
- 4.1.2 研究方法25
- 4.1.3 研究結果與分析25-26
- 4.1.4 預測問卷的形成26
- 4.2 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6-27
- 4.2.1 研究目的26
- 4.2.2 預測被試26-27
- 4.2.3 預測工具27
- 4.2.4 施測程序及數(shù)據(jù)處理27
- 4.3 研究結果與分析27-31
- 4.3.1 項目分析27-28
- 4.3.2 預測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8-30
- 4.3.3 預測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30-31
- 4.4 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的信效度分析31-33
- 4.4.1 信度分析31-32
- 4.4.2 效度分析32-33
- 4.5 小結33-34
- 5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與特點研究34-39
- 5.1 研究目的34
- 5.2 研究對象34
- 5.3 研究工具34
- 5.4 研究結果34-36
- 5.4.1 高職生的社會認同現(xiàn)狀分析34
- 5.4.2 高職生社會認同在性別上的差異34-35
- 5.4.3 高職生社會認同在來源上的差異35
- 5.4.4 高職生社會認同在專業(yè)上的差異35-36
- 5.4.5 高職生社會認同在民族上的差異36
- 5.4.6 高職生社會認同在年級上的差異36
- 5.5 分析與討論36-38
- 5.6 小結38-39
- 6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相關研究39-43
- 6.1 研究目的39
- 6.2 研究方法39-40
- 6.2.1 研究被試39
- 6.2.2 研究工具39-40
- 6.2.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40
- 6.3 研究結果40-42
- 6.3.1 高職生社會認同與自尊、社會支持、幸福感的相關分析40
- 6.3.2 自尊、社會支持、幸福感對高職生社會認同的預測分析40-41
- 6.3.3 分析與討論41-42
- 6.4 小結42-43
- 7 總討論43-48
- 7.1 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的編制43
- 7.2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及特點43-45
- 7.2.1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43
- 7.2.2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特點43-44
- 7.2.3 高職生社會認同的相關研究44-45
- 7.3 對策和建議45-47
- 7.4 本研究的貢獻47
- 7.5 研究的不足47-48
- 8 總結論48-49
- 參考文獻49-53
- 附錄A53-54
- 附錄B54-55
- 附錄C55-56
- 附錄D56-58
- 附錄E58-59
- 附錄F59-61
- 附錄J61-62
- 致謝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曉敏;;幼兒教師職業(yè)認同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8期
2 呂衛(wèi)華;;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社會認同與社會建構[J];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3 佐斌;秦向榮;;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機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王毅杰,倪云鴿;流動農民社會認同現(xiàn)狀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鄧敏;張雪峰;;西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3年12期
6 方文;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歷程[J];心理學報;2002年06期
7 范興華;方曉義;劉楊;藺秀云;袁曉嬌;;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社會文化適應:社會支持和社會認同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2年05期
8 王智;李西營;劉衍玲;;高職生自我價值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18期
9 陳先哲;;欠發(fā)達地區(qū)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認同調查——以廣東省為樣本[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年01期
10 余麗萍;;高職畢業(yè)生的社會認同度分析[J];職業(yè)圈;2007年1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魏淑華;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利存;大學生交往群體的社會認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高職生社會認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0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5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