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回歸:道德教育的當代訴求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13:44
德性作為一種以道德為核心的精神品質,理應內化至人的品行之中,而德性教育作為人的德性養(yǎng)成的引導機制,必然為道德教育所需。然而,當前我國道德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評價等方面依然存在著"重規(guī)則,輕德性"的問題,使得道德教育實效欠佳。鑒于此,道德教育必須采取德性與規(guī)則相融合的模式,彌補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不足,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科學. 2018年0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德性”概念溯源
二、道德教育現(xiàn)狀:重“規(guī)則”輕“德性”
(一) 道德教育理念缺乏德性支撐
(二) 道德教育目標過度重視社會規(guī)則
(三) 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且脫離生活
(四) 道德教育方式單一且缺乏人文關懷
(五) 道德教育評價體系脫離主體
三、德性培養(yǎng):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一) 德性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內在契合性
(二) 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呼喚德性教育
(三) 德性教育意義重大
四、德性與規(guī)則相融合:道德教育的當代路徑
(一) 道德教育理念應以德性養(yǎng)成為旨歸
(二) 道德教育目標應兼顧社會規(guī)則與個體德性
(三) 道德教育內容貼近生活并與時俱進
(四) 道德教育方式多樣化
(五) 道德教育評價體系應凸顯學生主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制度建構:兒童道德啟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J]. 馮永剛. 中國教育學刊. 2016(04)
[2]教育的公共性意蘊及其當代拓展[J]. 馮永剛.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5(24)
[3]當前我國德育評價的困境與出路[J]. 王燁暉,辛濤. 中國德育. 2015(11)
[4]學校德育實踐的合理路徑:方法的視角[J]. 林丹.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5]論德性教育的意義和任務[J]. 江暢.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5)
[6]改革開放30年來德育目標的研究與反思[J]. 張忠華. 教育學術月刊. 2011(01)
[7]從規(guī)范到德性:當代道德教育哲學的本真回歸[J]. 劉丙元. 理論導刊. 2010(01)
[8]當前學校德育的三大認識誤區(qū)及其超越[J]. 杜時忠. 教育研究. 2009(08)
[9]21世紀中國德育課程體系之建構[J]. 詹萬生. 教育研究. 2000(12)
本文編號:2929927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科學. 2018年0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德性”概念溯源
二、道德教育現(xiàn)狀:重“規(guī)則”輕“德性”
(一) 道德教育理念缺乏德性支撐
(二) 道德教育目標過度重視社會規(guī)則
(三) 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且脫離生活
(四) 道德教育方式單一且缺乏人文關懷
(五) 道德教育評價體系脫離主體
三、德性培養(yǎng):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一) 德性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內在契合性
(二) 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呼喚德性教育
(三) 德性教育意義重大
四、德性與規(guī)則相融合:道德教育的當代路徑
(一) 道德教育理念應以德性養(yǎng)成為旨歸
(二) 道德教育目標應兼顧社會規(guī)則與個體德性
(三) 道德教育內容貼近生活并與時俱進
(四) 道德教育方式多樣化
(五) 道德教育評價體系應凸顯學生主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制度建構:兒童道德啟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J]. 馮永剛. 中國教育學刊. 2016(04)
[2]教育的公共性意蘊及其當代拓展[J]. 馮永剛.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5(24)
[3]當前我國德育評價的困境與出路[J]. 王燁暉,辛濤. 中國德育. 2015(11)
[4]學校德育實踐的合理路徑:方法的視角[J]. 林丹.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
[5]論德性教育的意義和任務[J]. 江暢.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5)
[6]改革開放30年來德育目標的研究與反思[J]. 張忠華. 教育學術月刊. 2011(01)
[7]從規(guī)范到德性:當代道德教育哲學的本真回歸[J]. 劉丙元. 理論導刊. 2010(01)
[8]當前學校德育的三大認識誤區(qū)及其超越[J]. 杜時忠. 教育研究. 2009(08)
[9]21世紀中國德育課程體系之建構[J]. 詹萬生. 教育研究. 2000(12)
本文編號:2929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92992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