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用戶體驗的“惠山泥人”電子教材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強化用戶體驗的“惠山泥人”電子教材設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悠長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伴隨著現(xiàn)代化歷程的加快與全球化趨向的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亡。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如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社會的熱門焦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是當前眾多途徑中可行性較高的一類,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學校的教育相聯(lián)結,使學生更多習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自發(fā)自覺的參與到其保護與傳承行動中,同時提升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教育傳承的方式也值得探究,本文在研究吳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較具代表性的惠山泥人為例,以基于i Pad的電子教材為載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與用戶體驗相結合,以期研究出更為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有效開展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教學實踐的電子教材。本文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具體如下:第一部分是對研究內容初步的定位,研究緣起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惠山泥人現(xiàn)狀的分析、當前校園教育傳承的局限性、選擇用戶體驗電子教材作為教育傳承手段的理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與惠山泥人、電子教材與用戶體驗進行文獻綜述;并提出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第二部分是對理論的探索,對本文研究的相關理論與技術進行分析;在理論基礎上提出電子教材用戶體驗要素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i Pad的電子教材設計要點。第三部分是把用戶體驗思想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教材《惠山泥人》教學案例的設計中。整個設計流程將參照第三章提出的四維電子教材用戶體驗要素分析模型進行。包括使用對象需求分析、內容模型構建、呈現(xiàn)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以及技術架構設計。第四部分是實驗研究與分析,將設計的用戶體驗電子教材與傳統(tǒng)的PPT教材、普通電子教材進行對比實驗,對使用者進行惠山泥人知識測試問卷、惠山泥人態(tài)度量表與惠山泥人用戶體驗量表三份問卷作為調查問卷,收集歸納分析數(shù)據(jù)并得到結論: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山泥人在綜合實踐課以不同形式展現(xiàn),增強了學生對惠山泥人的認識與了解;2.用戶體驗電子教材使用下的惠山泥人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識;3.用戶體驗電子教材的使用有助于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內容并提升學習成績;4.學生通過用戶體驗電子教材更能夠體會電子教材的學習功能,對其感到滿意;5.通過用戶體驗電子教材發(fā)現(xiàn)成績的高低與用戶體驗具有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用戶體驗 電子教材 惠山泥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21
- 1.1 研究緣起9-12
- 1.1.1 吳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缺失9-10
- 1.1.2 校園吳地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局限性10
- 1.1.3 電子教材應用的興起10-11
- 1.1.4 電子教材資源設計有所忽視11
- 1.1.5 小結11-12
- 1.2 文獻綜述12-18
- 1.2.1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文獻綜述12-13
- 1.2.2 惠山泥人文獻綜述13-14
- 1.2.3 電子教材文獻綜述14-16
- 1.2.4 用戶體驗文獻綜述16-18
- 1.2.5 小結18
- 1.3 研究目標18
-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18-19
- 1.4.1 研究內容18-19
- 1.4.2 研究方法19
- 1.5 論文框架19-21
-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技術分析21-31
- 2.1 信息加工理論21-22
- 2.1.1 注意21
- 2.1.2 感知覺21-22
- 2.1.3 記憶22
- 2.1.4 學習22
- 2.2 用戶體驗理論22-27
- 2.2.1 用戶體驗源起23
- 2.2.2 用戶體驗概念23-24
- 2.2.3 用戶體驗目標24-25
- 2.2.4 用戶體驗一般設計流程25-26
- 2.2.5 與一般系統(tǒng)設計流程的對比26-27
- 2.3 電子教材27-29
- 2.3.1 電子教材的概念27
- 2.3.2 電子教材的特點與優(yōu)勢27-28
- 2.3.3 電子教材的應用模式28-29
- 2.4 電子教材與用戶體驗思想的結合29-31
- 第三章 電子教材用戶體驗要素分析31-43
- 3.1 使用對象是核心32
- 3.2 承載內容32-34
- 3.3 呈現(xiàn)體驗形式34-35
- 3.4 內容交互方法35-37
- 3.5 視覺體驗設計37-38
- 3.6 電子教材技術架構38-40
- 3.7 小結40-43
- 第四章 基于iPad的強化用戶體驗的電子教材設計研究43-53
- 4.1 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用戶體驗優(yōu)勢43-44
- 4.2 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設計要點44-51
- 4.2.1 使用對象44-45
- 4.2.2 承載內容45-46
- 4.2.3 呈現(xiàn)體驗設計46-47
- 4.2.4 交互體驗設計47-49
- 4.2.5 視覺體驗設計49-51
- 4.3 小結51-53
- 第五章 電子教材《惠山泥人》教學案例設計與開發(fā)53-71
- 5.1 使用對象需求分析53-56
- 5.1.1 電子教材目標53
- 5.1.2 用戶特點與需求53-55
- 5.1.3 使用對象的其他需求55-56
- 5.2 內容模型構建56-58
- 5.2.1 電子教材的內容設計56-57
- 5.2.2 電子教材的功能匯總57-58
- 5.3 呈現(xiàn)體驗設計58-60
- 5.4 交互體驗設計60-65
- 5.4.1 電子教材使用用例分析60-62
- 5.4.2《惠山泥人》電子教材交互設計62-65
- 5.5 視覺體驗設計65-68
- 5.6 技術架構設計68-69
- 5.7 小結69-71
- 第六章 實驗研究與分析71-87
- 6.1 實驗設計71-77
- 6.1.1 實驗思路與流程71-72
- 6.1.2 實驗對象72-73
- 6.1.3 實驗假設73
- 6.1.4 實驗教材73-77
- 6.1.5 實驗實施77
- 6.2 實驗工具77-79
- 6.2.1 惠山泥人知識測試問卷77-78
- 6.2.2 惠山泥人態(tài)度量表78
- 6.2.3 惠山泥人用戶體驗量表78-79
- 6.3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79-85
- 6.3.1 惠山泥人學習態(tài)度前測分析79
- 6.3.2 惠山泥人學習態(tài)度后測分析79-81
- 6.3.3 惠山泥人學習成績分析81-82
- 6.3.4 惠山泥人電子教材用戶體驗分析82-84
- 6.3.5 惠山泥人電子教材用戶體驗與學習成績相關性分析84-85
- 6.4 實驗研究的結論85-87
- 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87-89
- 7.1 研究成果87
- 7.2 本研究的不足與反思87-89
- 致謝89-90
- 參考文獻90-94
- 附錄一:作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94-95
- 附錄二:惠山泥人電子教材教學內容95-96
- 附錄三:本研究相關問卷及量表96-1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偉;鄧紅濤;曹傳東;;面向用戶體驗的課程網(wǎng)站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5期
2 衷克定;吳迪;;網(wǎng)絡課程用戶體驗優(yōu)化設計的實踐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3 龔朝花;陳桄;黃榮懷;;電子教材在中小學應用的可行性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李萍;;泥土的異趣——試析無錫惠山泥人的興起[J];東南文化;2012年05期
5 焦婧;劉東;李亞文;;用戶體驗蜂窩模型在網(wǎng)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6 鄭以墨;王陽;;論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8期
7 陳桄;龔朝花;黃榮懷;;電子教材:概念、功能與關鍵技術問題[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8 項國雄;從傳統(tǒng)教材到電子教材[J];信息技術教育;2005年05期
9 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普麗春;;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價值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本文關鍵詞:強化用戶體驗的“惠山泥人”電子教材設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15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6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