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與設計
【圖文】:
檔案袋評價記錄了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主要成果。陳述設計包括在發(fā)表貼子的時候是否使用了合適的媒體(5 分)和表述是否清晰(5 分)。課程還設計了評估系統(tǒng)(Evaluation),讓學習者在期中和期末對學習共同體進行評估,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每個成員的分數可用自己的 ID 登陸網絡課程進行查詢。整個評價系統(tǒng)既包括形成性評價,又包括總結性評價,并采用了專家和教師評價以及成員互評的方法,本著發(fā)展的評價觀,,將這幾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比較科學的評價體系。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G4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蒙成;交往視野中的班級理念[J];教學與管理;2003年34期
2 李金杰;;試析學習共同體與校長專業(yè)發(fā)展[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陳佩妮;何桂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途徑——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08期
4 趙健;;基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校組織發(fā)展——兼論學習共同體與學習型組織的異同[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2期
5 李慧;李興保;;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在線教育技術培訓平臺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年11期
6 龐力偉;;淺析緘默知識與學習共同體對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作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6期
7 李淑霞;楊曉英;;高校網絡課程校際協(xié)作學習共同體初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20期
8 王佳媛;賈玉霞;王西明;;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理論及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代倩;;學習共同體——學習與教學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年30期
10 傅蘊;郭峰;;基于社會性軟件的研究生學習共同體建設[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磊;黃菊輝;;構建黨員學習共同體 促黨支部文化建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2 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小學課題組;;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3 孫波;;學習共同體的學校[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課題組;;《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林其偉;;基于網絡化的石油地球物理信息系統(tǒng)[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管博;;基于網絡的外語教學中的互動—理論與實踐[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慧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設計初探[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王愛武;;建構學習共同體 促進有效互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9 邱全山;楊建華;周亞平;鄭明東;嚴文福;寧芳青;;基于網絡的焦爐管理專家系統(tǒng)[A];推進信息及自動化技術在鋼鐵工業(yè)節(jié)能降耗、改善環(huán)境、降低成本中的應用論文集[C];2005年
10 ;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態(tài)理念的重大變遷——兼論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未來教育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之異同[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宜軍;組建學習共同體,我的學習我做主[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閆曉天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依托學習共同體 提高教學質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3 張艷 本報記者 薛婧;突破傳統(tǒng)格局 建學習共同體[N];黑龍江日報;2011年
4 記者 張麗亞;西山區(qū):利用教育博客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N];昆明日報;2011年
5 安徽省蕪湖師范附屬小學 陳紅梅;如何構建閱讀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8年
6 Jesse Feiter;《管理基于網絡的企業(yè)》[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7 王艷玲;以對話編織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常春暉;“學習共同體”為中興解題[N];黑龍江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學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課堂[N];江蘇教育報;2011年
10 河南省鄭州市第四中學校長 王中立;關注雙主體 構建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鄭桂華;基于網絡的語文校本課程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董宏建;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跨學科協(xié)作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鐘國祥;基于網格的智能學習環(huán)境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沈云波;學不可以已[D];復旦大學;2008年
6 孫翱;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理論及應用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7 齊建東;基于數據挖掘的入侵檢測方法及系統(tǒng)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8 蔡怡;薩喬萬尼道德領導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光余;教師教學效能的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李海江;基于網絡的工程設計與有限元分析系統(tǒng)的面向對象構建[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淑艷;專業(yè)發(fā)展背景下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裴雯雯;高校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楊金萍;基于教學平臺的遠程教育學習共同體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文杰;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問題解決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宏強;促進中學物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設計[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海月;高校組織氣氛與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的影響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陳夢琳;論高中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D];河南大學;2010年
8 營永霞;美國中小學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劉程程;基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問題驅動式學習方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任之丁;基于知識管理理念的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D];河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877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58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