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學習的方法論探析
[Abstract]: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adaptive learning is to refer to the theory methodolog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and absor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on learning problem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methodology of learning more closely to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is the activity and ability for learners to acquire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mselves and adapting to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daptive learning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learning. Learners are adaptive subjects, learners have their own learning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and lear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way;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the learners' brain nerve mechanism, sensory mechanism, thinking mechanism, environment mechanism and dynamic mechanism, and each learner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activate and mobilize the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of learners and guide learners to develop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mselves.
【作者單位】: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習科學的友善用腦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HA140270)的成果
【分類號】:G4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時龍;;復雜系統(tǒng)研究的基本思想及教育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國鳳;;實用型理念:一種深化的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觀念[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姜玲玲;;復雜性思維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謝李麗;;過程思維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4 楊麗;溫恒福;;懷特海對17世紀實體哲學的批判[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5 李斯穎;;直面課堂教學的復雜性[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05期
6 馮躍;;現(xiàn)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彭陽紅;;“問題”研究與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8 高冬;張乾;;復雜性理論:透視學科建設問題的獨特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年01期
9 陳艷;;試談音樂美學在高職聲樂教學的應用[J];成才之路;2009年33期
10 王鋼;;以復雜性思維推進學校轉(zhuǎn)型性變革[J];成才之路;2010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德昌;;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機制及提升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勢科學視閾中的文化軟實力研究[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2 張本祥;;關于不可計算問題——從汶川大地震的預報問題談起[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韓震;;本質(zhì)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高楠;;批評的生成[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9-2010年度][C];2013年
5 邱新德;;從高中化學教育看新課程的“過程與方法”[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1分會:基礎化學教育[C];2014年
6 張陟遙;;聯(lián)結: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路徑[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5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昆;滲透數(shù)學觀念的教學設計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歐陽忠明;跨溪建屋:學科互涉視閾下人力資源開發(fā)學科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燕燕;論教育實踐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沙小妹;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和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芳;“和合型”教研團隊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杜召鳳;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秋菊;教育與人的尊嚴[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楊;系統(tǒng)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建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翟冬園;貴州瑤山地區(qū)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文化路徑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7 廉麗娜;費孝通教育人類學思想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8 喻慶明;論關系思維視閾下的課程價值取向[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西部農(nóng)村教育綜合改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董利丹;比較教育相對主義分析范式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鵬;王以寧;;國內(nèi)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與反思[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1年01期
2 李華群;張俊珍;廖冬妮;黃庭松;;獨立學院計算機基礎課自適應學習的對策研究[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7年06期
3 張榮華;徐春成;;自適應學習的網(wǎng)絡課程內(nèi)容設計探究[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5年09期
4 黃伯平;趙蔚;余延冬;;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參考模型比較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08期
5 姜強;趙蔚;;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述評及其優(yōu)化機制研究[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1年06期
6 張舸;周東岱;葛情情;;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學習者特征模型及建模方法述評[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年05期
7 李亦菲;自適應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年04期
8 姜強;趙蔚;;面向“服務”視角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2期
9 芮玎玎;;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適應模型的構建[J];高等繼續(xù)教育學報;2013年03期
10 徐東麗;《人類的自適應學習──示例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簡介[J];中國電大教育;199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新明;李亦菲;;人的自適應學習——示例學習的理論與實踐[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文賽平;朱珍民;葉劍;;帶反饋的模糊Petri網(wǎng)自適應學習[A];第六屆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lián)合學術會議(HHME2010)、第19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NCMT2010)、第6屆全國人機交互學術會議(CHCI2010)、第5屆全國普適計算學術會議(PCC2010)論文集[C];2010年
3 白金蘭;李東輝;王國棟;劉相華;;冷軋過程控制工藝模型自適應學習[A];第十一屆全國自動化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李亦菲;實驗自適應學習的支持系統(tǒng)[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李亦菲;自適應學習對啟發(fā)式的超越[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李亦菲;自適應學習有哪些基本概念[N];中國教育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姜強;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支持模型與實現(xiàn)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歐陽楊;教育語義網(wǎng)中基于本體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建模[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志勇;基于本體的自適應學習方法及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于淼;復雜非線性系統(tǒng)的自適應學習控制[D];浙江大學;2012年
5 許敏;領域自適應學習算法及其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孝山;自適應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昌明;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個性化學習方案的制定[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冰;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學習者模型的表示及特征值獲取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湯文彬;在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應用序列挖掘技術實現(xiàn)智能導航[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曉紅;基于網(wǎng)絡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斯萌;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設計模型相關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梁濟瀚;基于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的序列挖掘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王新勇;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序列挖掘算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賽男;基于語義網(wǎng)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學生認知風格模型的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趙曉航;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中學習風格模型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22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2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