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互助:學校育人范式轉(zhuǎn)換的一種新方式
本文選題:朋輩互助 + 學校教育; 參考:《高教探索》2015年03期
【摘要】:與以教師為核心的團體活動相比,朋輩互助具有交往較為頻繁、空間距離接近、思維模式接近等特征,而且兼具互助與自助的雙重功能。朋輩互助和團體輔導活動緊密相連,契約與規(guī)則在團體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助于發(fā)展適應(yīng)行為和適宜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因此,朋輩互助是貫徹落實助人與自助的育人理念合乎邏輯的發(fā)展結(jié)果,在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等方面,切合學校育人的需要和大學生的實際。
[Abstract]:Compared with group activities with teachers as the core, peer mutual assista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communication, close space distance and close thinking mode, and it also has the dual functions of mutual aid and self-help. Peer support and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are closely linked. Contracts and ru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groups. They help to develop adaptive behavior and solve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refore, peer mutual assistance is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result of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of helping others and self-help. In promoting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growth, it meets the need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單位】: 上饒師范學院科研與學科建設(shè)處;
【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高校班級團體輔導對班級建設(shè)的作用研究”(12YB157) 江西省教改項目“以團隊合作為目標的朋輩互助學習與實踐模式研究”(JXJG14-16-11)資助
【分類號】:G44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程肇基;;生活體驗與青少年身心和諧發(fā)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程肇基;謝旭慧;;一致性溝通模式、團體輔導與青少年人際溝通能力培養(yǎng)[J];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 朱林;;心靈和諧的內(nèi)涵和途徑之探析[J];江漢論壇;2012年03期
4 孟維杰;馬甜語;;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心理學研究視域轉(zhuǎn)換與當代價值[J];哲學動態(tài);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艷俠;;社會轉(zhuǎn)型期大學生自信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陶克華;陽光富;;普通中學弱勢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2期
3 崔艷俠;;校園心理劇應(yīng)用在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中的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2期
4 陳華;;高師院校五年專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gòu)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9期
5 程玨;;正視心理問題 維護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6 于瑤;;高職高專以人為本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共建[J];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7 裴勝輝;;網(wǎng)絡(luò)教研引導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J];成人教育;2008年08期
8 潘曦;;幫助他人 成長自己——高校班級心理保健員工作機制的探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9 翁潔;;“生活教育”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yīng)用[J];福建陶研;2006年Z1期
10 田天鄰;;兒童心理輔導模式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3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菊霞;創(chuàng)傷敘事與寫作治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洪明;從“管理”到“輔導”:班級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凌飛;制造業(yè)企業(yè)員工積極心理水平評測模型的構(gòu)建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斌勇;中學心理教師工作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改進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紅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1年
3 羅彩俠;FY市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運行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耿靜;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實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虞培雯;在小學中年級信息科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思;美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當代發(fā)展及啟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凱文;中職生人際交往行為問題探究[D];蘇州大學;2011年
8 張琦敏;看守所問題在我國司法改革中的發(fā)展[D];山東大學;2011年
9 鐘真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shè)創(chuàng)新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10 王莉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程肇基;;積極體驗是大學生新的道德學習方式[J];江蘇高教;2011年04期
2 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年07期
3 華紅琴;;網(wǎng)絡(luò)影響下的青少年社會化與生活方式 雙重機制、多元化和性[J];社會;2007年02期
4 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王艷梅;郭德俊;方平;韓學軍;唐麗萍;曲靜;;積極情緒影響任務(wù)轉(zhuǎn)換的性別和發(fā)展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6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nóng);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03期
7 朱小蔓;;素質(zhì)教育與德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年01期
8 孟維杰;馬甜語;;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心理學研究視域轉(zhuǎn)換與當代價值[J];哲學動態(tài);2010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潔,馮國文;珠江三角洲學校教育現(xiàn)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年03期
2 羅立群;略論學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3 唐凱欣,金紅梅;信息、知識、智慧——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該給予學生什么[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秀蘭;學校教育要以生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04期
5 馬昌秀;淺談通俗文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J];新疆有色金屬;2002年S1期
6 馬立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應(yīng)從學校教育抓起[J];黨政論壇;2002年03期
7 李家成;論個體生命立場下的學校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5期
8 趙尚松;學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評論;2002年01期
9 尹晉英;略談檔案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學與管理;2002年27期
10 王俏華;對信息化社會學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艷云;;論素質(zhì)教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開展[A];圖書館理論與實踐[C];2002年
2 吳小輝;魏琳琳;;讓孤獨與學生說再見[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讓科技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A];創(chuàng)新在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匯編[C];2006年
4 楊繼生;;學校教育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強;;學困生與學校教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陸再勤;;淺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聯(lián)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淺議電腦網(wǎng)絡(lu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及對策[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張鶴;;博物館如何加強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系(摘要)[A];北京博物館學會首屆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1987年
9 廖永銘;葉永恩;;淺談加強學校與家庭的交流與聯(lián)系對學校教育的作用[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幾點思考——基于學校教育的視角[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璋(作者為金華市教育局副局長);學校教育的生命價值[N];金華日報;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長 宋呂銀;“五嚴”背景下學校教育大有作為[N];江蘇教育報;2009年
3 西南大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黃雪梅;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活力從何而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陶西平;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jié)合的體制化探索[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 郭淑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教育途徑[N];南方日報;2013年
6 記者 劉子燁;學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輕“漢”了[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張穎;學校教育:多元沖擊,堅守前行[N];福建日報;2013年
8 周潤智;健全的學校教育[N];光明日報;2000年
9 記者 蘇天瑞 通訊員 吳瑾玉;全市關(guān)工委學校教育工作會議在虞城縣召開[N];商丘日報;2009年
10 趙泰文;督促指導學校教育關(guān)工委工作[N];畢節(jié)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英;民族學校教育中的隱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時代的宗教與學校教育關(guān)系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斌;基于標準的學校教育問責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宏;散居回族學校教育的隱性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7 程紅艷;兒童在學校中的自由[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志平;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偉勝;現(xiàn)成生活與可能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國學校教育中的兒童問題研究:兒童史學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春洲;學校教育思想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2 李亞娟;學校教育負擔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3 郭佳;論懲罰在學校教育中的合理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譚龍;兒童虛偽與學校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5 曹艷艷;學校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朱云艷;美國家庭學校教育之父—約翰·霍爾特家庭學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劉玉俠;學?荚嚺c學校教育關(guān)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3年
9 趙永進;梁啟超的學校教育思想和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沙莉莉;T村學校教育及其功能的變遷[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007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0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