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學”四種反思意見的反思——兼論教育學教學的維度與方法
本文選題:公共課 + 教育學。 參考:《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06期
【摘要】:圍繞教育學課程與教學有四種反思批評意見。一是教育學學科本身理論性薄弱,方法不科學;二是教育學課程定位搖擺模糊,確立的目標任務(wù)言過其實;三是教育學教材內(nèi)容松散龐雜,觀念陳舊知識缺乏優(yōu)化;四是教育學教學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說教灌輸死記硬背。四種反思意見某些描述可能正確,共同的錯誤是把教育學知識看作由優(yōu)秀的頭腦完全預(yù)先編排好外在于教學活動的東西,而不是教學活動本身之一部分,因而都希望用一攬子外科手術(shù)式方法對教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全盤策劃,總體解決。然而這不可能,也是有害的思想。比較可能的解決方法是讓歷史、比較、哲學三個維度和講授、討論和練習三種方法有機結(jié)合起來,形成立體有深度的教育學課堂。
[Abstract]:There are four critical opinions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pedagogy. One is that pedagogy itself is weak in theory and the method is not scientific; the other is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pedagogy curriculum is uncertain and the established target task is overstated; third, the content of pedagogy teaching material is loose and complicated, and the old idea knowledge is not optimized. Fourth, pedagogy teaching does not really carry 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reaching and inculcating by rote. Four reflections some descriptions may be correct, and the common mistake is to think of pedagogy knowledge as something completely prearranged by a good mind, not as a part of the teaching activity itself, but not as part of the teaching activity itself. Therefore, they all hope to plan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pedagogy teaching with a surgical package. However, this is impossible, is also harmful thought. The possible solution is to combin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y, comparison,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to form a solid and deep pedagogy classroom.
【作者單位】: 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振興計劃合肥師范學院“學科建設(shè)與研究生教育類——教育學”(項目編號:2014zx01)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瑛;;公共課教育學大班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巢湖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2 趙蒙成;教育學的迷惘[J];讀書;2001年05期
3 周鴻,劉仲全;公共課教育學知識結(jié)構(gòu)優(yōu)化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陳桂生;略論公共課“教育學”定位的誤區(qū)[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海彬;白媛媛;;教師話語的理想架構(gòu)及現(xiàn)實依據(jù)[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鄺紅軍;;教育是精神的成長——雅斯貝爾斯教育思想探析[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3期
3 周麗華;;康德的學術(shù)自由觀——讀康德《系科之爭》[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朱旭東;;論民族國家的生存方式與比較教育和國際教育研究模式[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應(yīng)星;;學術(shù)自由的內(nèi)外限度及其歷史演變——從《系科之爭》到《韋伯論大學》[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3期
6 王嘯;;自由與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蘇君陽;;素質(zhì)教育認識論的誤區(qū)及其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石中英;;教育學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王長樂;對教育的敬畏:教育發(fā)展所必需的理性認識[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杜芳;;審視與澄清:教育經(jīng)驗之再思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黃力民;;科技工作者人文教育的人文缺陷[A];2002年全國自然辯證法學術(shù)發(fā)展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王慧霞;張斌;;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關(guān)鍵:自主發(fā)展型德育[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C];2013年
3 肖士英;;文化軟實力的孕聚與經(jīng)略:由權(quán)力取向走向生存自由與權(quán)力相統(tǒng)一的取向——文化軟實力孕聚與經(jīng)略的合法取向與界域反思[A];文化建設(shè)的價值自覺——全國“文化建設(shè)與價值自覺”學術(shù)研討會暨陜西省價值哲學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李小唐;林春;;體育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問題的探究[A];體育文化遺產(chǎn)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gòu)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陳福祥;公共性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D];西南大學;2011年
4 鄧磊;中世紀大學組織權(quán)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歐陽忠明;跨溪建屋:學科互涉視閾下人力資源開發(fā)學科構(gòu)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翠萍;我國政府購買教育服務(wù)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董吉賀;論“負面”教育的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俏華;論我國榜樣教育中的道德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姚林群;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敏;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精神成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楠;基于課題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韓宙;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D];武漢工業(yè)學院;2010年
4 侯曉杰;論教育異化及其消解[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1年
5 張松;基于視頻點播的高校思政教育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及應(yīng)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馬靜;高校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探究[D];山東工藝美術(shù)學院;2011年
7 柏楊;人性化視野下的教育學教材審視[D];西南大學;2011年
8 秦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教育公正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戚姝婷;美國“補償教育”計劃對我國民族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啟示[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王慧敏;十九世紀英國教育學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桂生;略論外國的“教育學現(xiàn)象”[J];比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2 陳桂生;;略論對公共課“教育學”的厚望與薄待[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3年03期
3 李政濤;;論教育學的基本指向及其靈魂[J];教師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陳桂生;“實踐教育學”問對[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5年05期
5 胡誼;專家教師的教學專長的知識觀、技能觀與成長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2期
6 張進峰;發(fā)展教育理論需要革新四大外圍觀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年04期
7 孫綿濤;關(guān)于教育觀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4期
8 余逸群;;論教育學教材的層次性、科學性和民族性——兼評近年來我國幾種主要的教育學版本[J];教育評論;1988年01期
9 陳俠;再談?wù)n程原理[J];課程.教材.教法;1989年04期
10 張振新;加涅的學生素質(zhì)結(jié)構(gòu)觀及其對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計曉春,杜延茹,賈媛;在生物教育學教學過程中強化素質(zhì)教育[J];教育探索;2000年03期
2 夏駿;優(yōu)化教育學教學的思考和實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年11期
3 趙紅利;改進教育學教學方法 提高師范生實際應(yīng)用能力[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S1期
4 鄧云洲;案例教學:一種可供教育學教學移植的范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年04期
5 李Oz寧;教育學教學中試教法的運用[J];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6 束仁龍;師專教育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池州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7 汪曉敏;師專教育學教學方法改革芻議[J];池州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8 王成舉;中師教育學教學模式探析[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Z1期
9 王成舉;案例教學法在中師教育學教學中的應(yīng)用[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10 李芳;關(guān)于教育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1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猛;匿影纏繞: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教育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柏楊;人性化視野下的教育學教材審視[D];西南大學;2011年
2 張蓉;基于課堂提問的教育學教學設(shè)計與實踐研究[D];寧夏大學;2013年
3 楊琳;20世紀下半葉教育學在中國的引進及其影響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4 唐誠江;理論轉(zhuǎn)向與建制嬗變:1949—1956年間的教育學[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5 梁玲萍;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家群體現(xiàn)象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6 劉洋;中文教育學著作中的范疇及其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7 吉霞;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中案例應(yīng)用現(xiàn)狀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8 劉光艷;我國新時期教育學教材建設(shè)的回顧與反思[D];山西大學;2007年
9 張璐;師范生自身因素對教育學課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禹華;地方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專業(yè)教育學教學改革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60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6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