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教學模式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趨勢
本文選題:教學模式 + 教學范式 ; 參考:《中國教育學刊》2015年01期
【摘要】:三十年來,我國教學模式的研究經(jīng)過了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階段的研究特點也各有不同。盲目創(chuàng)新、片面解讀、夸大其詞或根本抵觸以及偏重知識、技能的掌握是當前教學模式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糾正這些問題,需要從復雜性理論出發(fā),全面認識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積極發(fā)揮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行為習慣和深層教學結構的作用,客觀認識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并在復雜情境中靈活運用,從教學文化的高度建構具有健康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是從追求創(chuàng)新到尋求合適,從單一模式建構到多種模式的綜合運用,從以"教"為主的單維建構向"教""學"并重的雙維建構發(fā)展,結合課程內(nèi)容特點進行教學模式分類建構。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are also different. Blind innovation, one-sided interpretation, exaggeration or fundamental conflict, and emphasis on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In order to correct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theory of complexity,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mode in changing the teaching behavior habit and the deep teaching structu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ing model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in complex situations, from the height of teaching culture to construct a healthy teaching model.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ching mode research is from pursuing innovation to seeking suitability, from single mode construction to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models, from "teaching" singl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to "teaching" learning "dual dimens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teaching model is classified and constructed.
【作者單位】: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課程教材部;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汪世堂;關于教學模式運用與操作的哲學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04期
2 畢田增;教學模式選擇范型試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4期
3 吳恒山;;教學模式的理論價值及其實踐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4 梁靖云;;構建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2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國鳳;;實用型理念:一種深化的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觀念[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姜玲玲;;復雜性思維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歐元雕;王一雅;黃邦漢;;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范式轉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5年02期
5 張正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范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武威利;關巍;;近代科學哲學發(fā)展進程要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7 黃建軍;;視覺文化研究的三個范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8 蔡輝明;;美國公共行政學思潮的范式變遷——路徑、劃分和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趙亮;;論社會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異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胡丁慧;;庫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義知多少——對庫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tǒng)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田闖;王紫琳;;波普爾與庫恩科學哲學思想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婁瑞雪;;試析科學合理性問題—以一種歷史演變的角度[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楊韜;;對科學發(fā)展的重新認識——構建中國科學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衡定律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9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陳小鼎;結構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蔡憲;建構新型教學模式是教育技術的首要任務[J];電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2 賈霞萍;解臘梅;;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清徐縣城第二初級中學“四環(huán)節(jié)活動教學模式”評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燁;;網(wǎng)絡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4年35期
2 肖龍海;方展畫;;經(jīng)濟模式對教學模式研究的啟示[J];教育評論;1993年01期
3 賈秀娟;米占敏;;近年來我國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述評[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陳聲健;馬維啟;;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柴琳;;基于網(wǎng)絡的教學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5期
6 劉欣;陳海燕;陳倩華;;基于電子書包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年16期
7 曹一鳴;基于校本的教學模式研究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05期
8 朱靜波;劉波;孫學燕;;多媒體輔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17期
9 徐國保;劉華;曹怡寧;;虛擬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9年05期
10 胡靈衛(wèi);李宜川;葉文忠;沈永杰;;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甘肅科技;2010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強;;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研究[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2 羅濤;;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教學模式研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七卷)[C];2014年
3 白麗媛;沈洪;;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A];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周逸芳;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個性化學習的生物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2 李瑾;基于Cesim平臺的E-learning教學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加興;Moodle網(wǎng)絡平臺支持下的中小學機器人教學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欒永如;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研究與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夏建平;“一標四環(huán)”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892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9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