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生產(chǎn)與社會再生產(chǎn):圖繪布迪厄教育社會學
本文選題:文化再生產(chǎn) + 社會再生產(chǎn);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摘要】:作為一種符號暴力理論,布迪厄的教育社會學基于文化專斷性的理論假設。它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文化再生產(chǎn)的隱秘目的在于進行社會再生產(chǎn)。透過教學行動、教學權威、教育工作和教育系統(tǒng)這一組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可以把握布迪厄教育理論的內(nèi)在肌理構(gòu)成。各個階級的教育習性與其在社會空間中所處的位置相關。通過將社會區(qū)隔轉(zhuǎn)化為學術區(qū)隔,教育體制將社會區(qū)隔合法化了。教育體制壟斷了特定資本,主要是文憑的生產(chǎn)、分配和轉(zhuǎn)換,并以其區(qū)隔的邏輯向社會世界強加以符號暴力。權力場深度滲透、影響著教育場,威脅著教育自主性。布迪厄的教育理論及其經(jīng)驗研究,引起了諸多爭鳴,它具有進一步思考的價值。
[Abstract]:As a theory of symbolic violence, Bourdie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rbitrariness. One of its main points is that the hidden purpose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is social reproduction. Through teaching action, teaching authority, educational work and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ir logical relations, we can grasp the internal texture of Bourdieu's educational theory. The educational habits of each class are related to their position in social space. By transforming social divisions into academic division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legitimizes social division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monopolizes the specific capital, mainly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ploma, and uses its partitioned logic to impose symbolic violence on the social world.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power field affects educational field and threatens educational autonomy. Bourdieu'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have caused many controversies, and it has the value of further thinking.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G40-0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變化趨勢(1940-2010)——對城鄉(xiāng)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會學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英;區(qū)域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選擇[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2 羅興根;教育平等與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兩種態(tài)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查嘯虎;教育機會均等的歷史演進與現(xiàn)實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周元寬;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消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翟莉;學生家庭文化:影響師生關系的“遠位變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6 孫志飛;;獨立學院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7 司諾;;從功能主義教育觀看中學語文教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8 何李來;;論教育學的人學基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9 宋紅霞;;淺議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關系[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何愛霞;簡論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視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季蘋;;美國激進的非學;汲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吳有富;;促進貴州民族高校建設的幾點思考[A];第一屆貴州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葉萍;;淺議中國社會階層分化與流動的問題——基于對教育資源的思考[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扈海鸝;;中國后農(nóng)業(yè)稅時代的“非同質(zhì)性”農(nóng)民[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7 紀春梅;;西藏農(nóng)牧民子女學業(yè)成就現(xiàn)狀及其原因分析——以拉薩七縣一區(qū)農(nóng)牧民子女學業(yè)成就為例[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吳家鵬;;“金磚四國”教育平等程度與高等教育競爭力關系的研究[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周霞;;中國區(qū)域教育機會平等與區(qū)域高等教育競爭力關系的實證研究[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吳濤;;網(wǎng)絡教育的教育社會學批判[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2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師東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4 陳福祥;公共性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D];西南大學;2011年
5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趙紅霞;影響初中生學業(yè)成績差異的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鄧紅;鄉(xiāng)村少數(shù)民族兒童的學校生活:甘肅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學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蘭州大學;2011年
8 陳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對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來兵;什么是教育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敏;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精神成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煥平;農(nóng)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實證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姜一蕾;關于在義務教育中實施市級統(tǒng)籌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蘆杰;基于生態(tài)足跡的黑龍江省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李麗;論互動性重要他人對小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玉桂;轉(zhuǎn)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周鐵剛;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實現(xiàn)農(nóng)村教育公平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孫巧奎;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信用風險控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秀娟;農(nóng)村初中后進生成因與轉(zhuǎn)化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曾淑軍;語言教育與社會區(qū)隔的生成[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阿艷芳;競爭與公平:優(yōu)質(zhì)高中教育機會差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春玲;;教育地位獲得的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對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J];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01期
2 楊舸;王廣州;;戶內(nèi)人口匹配數(shù)據(jù)的誤用與改進——兼與《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平等》一文商榷[J];社會學研究;2011年03期
3 李春玲;;數(shù)據(jù)誤差的調(diào)整效果的評估——對楊舸和王廣州商榷文章的再商榷[J];社會學研究;2011年03期
4 歐賢才;王凱;;自愿性輟學:新時期農(nóng)村初中教育的一個新問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5 蔣中一,戴洪生;降低農(nóng)村初中輟學率和義務教育體制的改革[J];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04期
6 李春玲;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對教育獲得的影響(1940—2001)[J];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7 李煜;;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chǎn)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1966—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8 吳愈曉;;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及其演變(1978—2008)[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偉,楊昌勇;20世紀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的回顧[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3期
2 易東平;論學科體系中的教育社會學[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楚江亭;教育社會學研究與發(fā)展的困境及應重視的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2003年01期
4 莊西真;教育社會學的本土研究和自主發(fā)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期
5 高水紅;“誰的?”與“何以可能?”——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兩種知識學設問[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期
6 鄧偉志;;教育社會學的前沿問題[J];群言;2004年01期
7 吳剛;;教育社會學的宏觀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7期
8 董澤芳;關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教育社會學使命的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年02期
9 呂鵬;論教育社會學的性質(zhì)[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10 徐賽虎;教育社會學的方法論特征[J];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論學校組織的人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會學理論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吳濤;;網(wǎng)絡教育的教育社會學批判[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翟本瑞;;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 兒童讀經(jīng)運動的教育社會學反省[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楊昌勇 胡振京;中國教育社會學恢復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張白;教育社會學的新視角[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潘懋元;社會學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宗偉;“高尚”與“卑賤”的距離[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寅瀅;“三好學生”:一項教育社會學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林艷;學校組織中的病理現(xiàn)象及其診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太忠;隱蔽的力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呂杰昕;課程場域中的權力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俊翔;邊緣生存:“學生弱勢群體”的社會學解讀[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546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5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