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
本文選題:MOOC(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 切入點:SPOC(小規(guī)模專有在線課程) 出處:《電化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摘要】: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被視為在線教育的新趨勢。針對傳統(tǒng)教育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面臨的挑戰(zhàn),該文建構(gòu)了基于SPOC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融入"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學訓用’一體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路徑,注重教師的引領作用,加強在線學習社群深度互動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優(yōu)化及時評價反饋機制策略"。該模式在某國內(nèi)500強公司的員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得到應用,并對其效果開展準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融合基于SPOC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企業(yè)MOOC,能提高員工的創(chuàng)新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問題解決的創(chuàng)造性策略。該模式和策略的構(gòu)建,能為混合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提供借鑒。
[Abstract]: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nd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are regarded as the new trend of online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hallenge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POC. Integrating into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path of "mixed learning and training based on SPOC",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deep interaction of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atmosphere, The model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training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mployees of a domestic top 500 company, and the effect of the model has been studied in a quasi experiment. It is found that MOOC-base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POC can improve employees' sense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 stimulate employees' creative thinking, and form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problem-solving.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creative ability in mixed learning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基金】:教育部—中國移動科研基金“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編號:MCM20121011) 華南師范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MOOCs促進成人學習成效的創(chuàng)新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4121)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胡欽太;林曉凡;;面向社會教育的MOOCs應用模式及優(yōu)化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11期
2 張振虹;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3 徐葳;賈永政;阿曼多·福克斯;戴維·帕特森;;從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MOOC實踐的學術對話[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4 胡欽太;林曉凡;;面向服務的MOOCs分析與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1期
5 吳峰;;企業(yè)知識的生產(chǎn)車間:企業(yè)MOOC的現(xiàn)狀、特征與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1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炳德;論創(chuàng)造動機的激發(fā)[J];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S1期
2 陳洪捷;論寂寞與學術工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王艷霞;;長吉圖戰(zhàn)略背景下的外語人才結(jié)構(gòu)特征分析[J];才智;2011年35期
4 張東升;屠世浩;萬志軍;杜計平;馬文頂;;高等工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gòu)建與實踐——以中國礦業(yè)大學采礦工程專業(yè)建設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11期
5 王洪濤;;加強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提高社會競爭力[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6 王光明;;人文社科專業(yè)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調(diào)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孔祥勛;;特殊需求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高低與開發(fā)之討論[J];時代教育;2012年13期
8 劉華旭;;高校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培養(yǎng)途徑研究[J];大家;2012年17期
9 朱瓊瑤;創(chuàng)新素質(zhì)的結(jié)構(gòu)芻議[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10 葛岳靜;王靜愛;楊勝天;朱良;劉寶元;;地理學本科生科研訓練體系的構(gòu)建與實踐[J];地理科學進展;2010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峰;;終身學習在行業(yè)中的發(fā)展趨勢——企業(yè)大學與企業(yè)E-learning[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3期
2 張建同;何鴻;;電子化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評價體系的建立[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路風,張宏音,王鐵民;尋求加入WTO后中國企業(yè)競爭力的源泉——對寶鋼在汽車板市場贏得競爭優(yōu)勢過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4 胡欽太;林曉凡;;基于新媒體的社會教育傳播模式構(gòu)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5 魏晶;;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學習者個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建構(gòu)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年06期
6 畢重增;黃希庭;;成就動機對自信與A型行為關系的解釋作用[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陳京軍;;學習的辯證法:異化與回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年05期
8 康乃美;葉必鋒;;遠程教育實施“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思考[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9 任為民;施志毅;;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0 侯懷銀;張宏波;;“社會教育”解讀[J];教育學報;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禎;齊文鑫;;提高混合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04期
2 玉淑美;陸美玉;;混合學習的概念、層次及其應用[J];軟件導刊;2007年14期
3 胡志金;;論混合學習設計的適配原則和定位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9年03期
4 ;新學習理念和方法以及新技術對e-Learning未來的影響[J];石油教育;2009年04期
5 陳衛(wèi)東;劉欣紅;王海燕;;混合學習的本質(zhì)探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0年05期
6 安玲;;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職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混合學習模式的應用[J];發(fā)展;2011年04期
7 陳妮;;基于耗散結(jié)構(gòu)理論的混合學習的特征分析和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11期
8 姜婷婷;;混合學習模式下的學習成效研究現(xiàn)狀探析[J];大學教育;2013年13期
9 李杰;李楠;;混合學習模式與信息傳遞通道研究初探——兼評“冰果英語智能作文評閱系統(tǒng)”[J];科技視界;2013年16期
10 俞顯;張文蘭;;混合學習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熊珍珍;鄒琳琳;;基于多Agent技術的混合學習探討[A];2008'中國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集(二)[C];2008年
2 高卓;王少梅;;基于混合學習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新模式[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3 浦麗華;;《數(shù)字資源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突破點——混合學習法的實踐與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4 韓冽;李泰峰;;通過混合學習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本科課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思增;混合學習在高中《技術與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廣圣;基于教育虛擬社區(qū)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3 林欽;基于混合學習的研究型網(wǎng)絡課程實施效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何錫江;混合學習模式應用于培訓教育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穎;混合學習在高等師范院,F(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6 高傳南;基于混合學習的有效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薛國強;基于混合學習的初中“研究性學習”課設計與應用[D];河北大學;2010年
8 孫楓;普通高中混合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fā)[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曾憲月;大學生混合學習需求分析及支持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雒亮;混合學習活動設計模型構(gòu)建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98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9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