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之所能而勿敗之,是為善學”——《呂氏春秋》學習思想解讀
本文選題:學習 切入點:天資 出處:《大學教育科學》201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全天之所能而勿敗之,是為善學"的觀點出自《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其意是說,學習與教育不是要增加學習者的天資、天性,而是能夠將學習者已有的天資、天性或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使其不受遮蔽、埋沒、浪費,這就是善于學習。學習就是學習者已有天分得到充分展示、充分表現(xiàn)的過程。換句話說,學習不能在學習天資或潛力之外去做什么,而是對已有天資、天分的充分利用與開發(fā)。這一觀點與現(xiàn)代心理學"遺傳決定了能力發(fā)展的可能的范圍或限度,而環(huán)境與教育只能在學習者遺傳所提供的范圍發(fā)揮其決定作用"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學習與教育不是在學習者提供的遺傳素質之外再額外有所作為,而是在學習者天性資質所確定的范圍內充分發(fā)揮作用。
[Abstract]:The idea that "the whole day can not be defeated is for the good" comes from "Lu's Spring and Autumn 路Meng Chun-ji Bensheng". What it means is tha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re not meant to increase the learner's talent and nature, but to be able to bring about the talents that the learner already has. Nature or potential is made full use of, so that it is not obscured, buried, wasted, which is good at learning.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learner's talents are fully displayed and fully manifested. In other words, Learning cannot do anything other than learning talent or potential, but rather the full use and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talents and talents. This view and modern psychology "heredity determines the possible scope or limits of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view that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can only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cope of the learner's heredity is consistent. Therefor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do not add to the genetic qualities provided by learners. It is to play a full role in the scope of the learner's natural qualification.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青少年良心發(fā)展軌跡及干預研究”(14BSH083) 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論中國女書的文化心理價值”(CX2014B186)
【分類號】:G5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金旺,黃振中;面對知識經(jīng)濟 提高學習成效[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 姚梅林,杜春麗;學習信念的心理學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王雪婧;;網(wǎng)絡學習策略模型研究[J];軟件導刊;2009年05期
4 葉水湖;關于合作學習的思考[J];中小學管理;2003年09期
5 徐世浩,張磊;加強自律學習研究 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形成[J];外國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6 張虹;;中小學生移動學習——城市家長態(tài)度與需求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年06期
7 京特·克勞斯;孫祖復;;論學習中行為調節(jié)的個人特點[J];外國教育資料;1985年06期
8 譚姣連;徐曉東;;促進校際協(xié)作學習中學生的自律[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9 朱濤;;“個人學習”與“共同學習”[J];成才與就業(yè);2014年15期
10 程介明;;“學習成效”辨[J];上海教育;2013年2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梁;;;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黃蕾;;運用錄像分析技術解讀研究性學習[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3 徐曉東;;基于網(wǎng)絡的校際協(xié)作學習實踐[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孔芒;瀘州:把學習成效轉為工作動力[N];四川日報;2011年
2 何毅;創(chuàng)建學習型城區(qū)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周祖臣;教育就是感動 學習就是感悟[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馬正秦 黃珍;眉縣教育體育局 打造學習型黨組織 強力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N];陜西日報;2011年
5 陳鼎杰;創(chuàng)新學習的理念[N];中國人事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馮永亮 梁永強;己作主 悟為根[N];中國教師報;2012年
7 南明區(qū)婦聯(lián)辦公室主任 王鑫;多渠道改善學習環(huán)境[N];貴陽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馮永亮 鄧少東;姚偉文的“教改經(jīng)”[N];中國教師報;2011年
9 盛冬蕾 姜木金 崔駿;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N];鎮(zhèn)江日報;2012年
10 范瑋;反思對于我們的價值[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定;在線學習(WBL)服務質量評價與改進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娜;超媒體環(huán)境下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曲緒綱;從學歷社會向學習型社會轉變[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吳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大學;2013年
4 郭小琪;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5 梁媛;研究性學習的現(xiàn)狀研究與策略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6 桑青松;策略型學習者及其培養(yǎng)的相關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7 鄭克度;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8 何香儀;地方高師院校學生學習倦怠、學習壓力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林艷芹;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非線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柏忠賢;移動學習支持系統(tǒng)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329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3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