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背景下中國高校教學模式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慕課背景下中國高校教學模式研究 出處:《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慕課 高等教育 課堂教學 在線教育
【摘要】:隨著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知識獲取方式發(fā)生了改變,慕課應(yīng)運而生并開始在全世界流行,國內(nèi)一些知名高校也紛紛加入慕課的隊伍。慕課教學資源的豐富、教學時空的延展、教學中心的轉(zhuǎn)換和教學主體的解構(gòu)等優(yōu)勢,為我國高校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帶來了機遇。但慕課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也較為明顯,如在教學理念上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在教學效果上缺少實踐的檢驗標準以及在教學組織上缺失應(yīng)有的他律性。慕課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在線學習方式,受其自身特征的制約并不能取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因此,應(yīng)站在整合性思維的立場上,明確慕課在高校教學中的定位、建設(shè)慕課的精品課程、借鑒翻轉(zhuǎn)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及有效掌控慕課的發(fā)展進程,實現(xiàn)慕課與傳統(tǒng)高校教學的有機結(jié)合。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cquiring knowledge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courses have come into being and becom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Some fam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courses and the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courses. The extension of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center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ubjec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ut the limitations that can not be overcome by the course itself are obvious. For example, it is impossible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effect, there is a lack of the test standard of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due heteronomy in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essence, the course is an online learning method. Restricted by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an not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fore, we should stand on the standpoint of integrated thinking, clearly defin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curriculum of the course. Learning from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ing classroom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urse, we can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大學;
【分類號】:G642.4;G434
【正文快照】: 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不斷改變著高等教育中教與學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展更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和途徑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如果說過去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取的知識是隨性的、膚淺的,慕課作為新型的“教科書”,正在從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模式上,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校課堂教學產(chǎn)生革命性的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高地;;“慕課”:核心理念、實踐反思與文化安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2 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fā)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年23期
3 桑新民;謝陽斌;楊滿福;;“慕課”潮流對大學影響的深層解讀與未來展望[J];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Z1期
4 郭英劍;;“慕課”在全球的現(xiàn)狀、困境與未來[J];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04期
5 王應(yīng)解;馮策;聶蕓婧;;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艷;李新;;教學病理學視角下對“對話教學”實踐的審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2 丁慧琴;;語文教師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yǎng)要素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3 李富;;透過《非誠勿擾》看對話理論下的婚戀觀轉(zhuǎn)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4 王玉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對話教學模式探討[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盧鳳榮;;對話理論在文學欣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趙杰;;保羅·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思想對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的啟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杜劍華;;論對話——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新理念[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劉國紅;周靜;;教育理念的嬗變及其對德育的啟示[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曹琴仙;李忠;;組建校本研究團隊 促進中小學健康發(fā)展[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趙強;;論中國高校師生對話關(guān)系的建構(gòu)[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6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gòu)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李丹;幼兒教師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鄭紹紅;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農(nóng)村成人教育的公共治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胡新星;我國“慕課”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2 王祖志;大理學院非學歷教育在線系統(tǒng)的研究與分析[D];云南大學;2015年
3 吳婷婷;機構(gòu)目標替代背景下社工差異化應(yīng)對策略[D];中山大學;2014年
4 劉丹揚;規(guī)訓權(quán)力在學校場域中的運作[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萊瑞·約翰遜;薩曼莎·亞當斯貝克爾;白曉晶;李勝波;;對于“慕課”的質(zhì)疑——在線學習變革引發(fā)的社會反響[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6期
2 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年01期
3 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發(fā)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4 冀付軍;李利聰;;我國發(fā)展MOOC的推進策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年11期
5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6 熊才平;何向陽;吳瑞華;;論信息技術(shù)對教育發(fā)展的革命性影響[J];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7 王文禮;;MOOC的發(fā)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年02期
8 約翰·丹尼爾爵士;丁興富;;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發(fā)展前景——對由相關(guān)神話、悖論和可能性所引發(fā)困惑的深層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9 張鷙遠;;“慕課”(MOOCs)發(fā)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02期
10 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fā)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年2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存華,郁琴芳;課堂教學中“問題”資源的利用[J];教學與管理;2004年07期
2 閭可和;小議課堂教學模式之改變[J];教學與管理;2004年09期
3 趙建恒;優(yōu)化課堂教學 實施素質(zhì)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4年18期
4 黃健良;淺談物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J];教學與管理;2004年18期
5 劉偉;淺談數(shù)學課堂教學課題的引入[J];教學與管理;2004年19期
6 黃斌;借助音樂和圖畫激活課堂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4年21期
7 鄭江龍;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途徑[J];教學與管理;2004年21期
8 李明高;課堂教學:不是完美無缺的圓[J];教學與管理;2004年28期
9 馬利明;;一把鑰匙能開萬把鎖嗎?——談?wù)n堂教學的“模式化”問題及幾點建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07期
10 杜鳳云;;關(guān)于“互動、探索、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付波;;淺談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方法[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年
2 鄧寶銀;;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3 李一枚;;如何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4 馬麗;;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5 辛鳳云;;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課堂教學效果[A];2013年12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6 高輝;;打造全優(yōu)的課堂教學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7 鄧端清;;淺析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8 斯琴格日勒;;邊遠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新性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淺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9 劉玉東;;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蔣玉琴;;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減負”的關(guān)鍵[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如皋市丁堰小學 陳竹青;為課堂教學的“流行病”把脈[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2 王輝 (作者單位:廣州指揮學院);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性[N];人民武警;2007年
3 北京教育學院 李亞杰;新課改的課堂教學[N];光明日報;2007年
4 北京教育學院黨委書記 馬憲平;課堂教學中仍需注意那些看似平常的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靳于霞;新理念打造新課堂教學[N];濟寧日報;2008年
6 山東省威海市第一中學 朱洪軍;開放才是新型體育課堂[N];中國體育報;2008年
7 李奇玲 朔城區(qū)第三中學;關(guān)于提高課堂教學含金量的探究[N];朔州日報;2009年
8 許德敏;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N];黔西南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劉領(lǐng);保二小學:追求實效課堂教學 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提升[N];錦州日報;2010年
10 浙江省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孝平;職校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邱紅松;初中幾何課堂教學過程重構(gòu)與視頻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祝新宇;中學多樣化課堂教學診斷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唐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社會學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4 谷力;沖突與和諧: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陳隆升;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董濤;課堂教學中的PCK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郝鴻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修亮;初中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2 倪嘉蔚;課堂教學公平狀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姣青;語文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新勇;生命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現(xiàn)狀構(gòu)想與探討[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唐晉;課堂教學公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反思[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娜;初中課堂教學公平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3年
8 張彥釵;多元智能理論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于蔚華;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樣態(tài)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毛維佳;基于案例分析的課堂教學生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25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2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