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近代教育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07 06:02
中國教育在近代轉型的過程中,存在兩個互不隸屬的教育系統(tǒng)——教會教育系統(tǒng)和中國人自辦的教育系統(tǒng),也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會”組織,其一是基督教在華教會教育的代表性組織“中國教育會(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其二是中國教育界自己的各省、縣市、城鎮(zhèn)鄉(xiāng)教育會,以及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這兩種教育會在各自的教育系統(tǒng)內都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較強的群體代表性、較完整的內部系統(tǒng)性和較頑強的獨立性,與官辦的和純民間的社團不同,是一種特殊的社團形態(tài)。突破傳統(tǒng)研究領域的局限,將教會教育納入近代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視野,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和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對兩種教育會平等地加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整體特征和歷史作用。 清末新政施行之前,中國的新式教育主要由傳教士舉辦的教會學校構成。中國自身的新式教育只限于洋務運動期間建立的數(shù)十所洋務學堂!爸袊逃龝笔窃谌A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于1890年建立的組織,它通過“三年會議”和各種委員會,在研究教育思想、傳播教育理論、改進教育方法、出版教科書、統(tǒng)一科學名詞和術語,以及協(xié)調教會學校內部關系等方面,做出了重...
【文章頁數(shù)】:2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關于選題
二、研究對象的界定
三、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十世紀之前中國教育會與新式教育的醞釀
第一節(jié) 基督教教育團體在中國的出現(xiàn)
一、維新變法運動之前外國傳教士在華教育概況
二、基督教教育團體的出現(xiàn)和初步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中國教育會”“三年會議”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
一、1893 年的第一次“三年會議”
二、1896年的第二次“三年會議”
三、1899年的第三次“三年會議”
第三節(jié) 戊戌政變之前西方傳教士群體的中國教育變革設計
一、教育管理體制
二、學校系統(tǒng)
三、教學內容
四、傳教士與士大夫的兩度合作
第四節(jié) “中國教育會”與教會教育為主體的新式教育
一、近代以來西學在教育觀念變革中的作用
二、傳教士教育團體與以教會教育為主體的新式教育
第二章 清末新式教育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教育會與教育家群體
第一節(jié) 取法東洋與傳教士教育家的反應
一、二十世紀初學習日本活動的蓬勃開展
二、西方傳教士對于學習日本活動的引導
三、傳教士對學習日本活動的反應
第二節(jié) “中國教育會”的應對與教會教育的系統(tǒng)化趨勢
一、“中國教育會”第四次“三年會議”對形勢的認識和決定
二、立案注冊問題與教會教育的獨立發(fā)展
三、清末教會教育的系統(tǒng)化與“中國教育會”的作用
第三節(jié) 中國新知識分子的集結與教育團體的涌現(xiàn)
一、清末教育改革的倉促推行
二、中國新知識分子的集結與教育會的興起
三、清末時期的江蘇省教育會
第四節(jié) 兩個群體的并存和共進
一、清末教育會組織的人員構成
二、教育變革的新動力
三、兩個群體的并存和共進
第三章 民國前期教育會系統(tǒng)的成形與新式教育的定形
第一節(jié) 教會教育的地域化與“中國教育會”的重心下移
一、辛亥革命之后教會教育的新發(fā)展
二、“中國教育會”的重組和改名
三、“中國教育會”與教會教育系統(tǒng)化趨勢的地域性取向
第二節(jié) 中華教育界新知識分子的進一步集結
一、民國初年各地教育會的組織和活動
二、民國時期的江蘇省教育會
三、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與其他全國性教育社團
第三節(jié) “五四”運動之后教育會活動的擴張
一、各省教育會及其聯(lián)合會與壬戌學制
二、各省教育會及其聯(lián)合會與教育經(jīng)費獨立運動
三、教育會參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清末教育團體類型之比較[J]. 賀金林. 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4(01)
[2]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學科群的構建[J]. 李喜所. 河北學刊. 2003(06)
[3]清末教育會淺議[J]. 賀金林. 船山學刊. 2003(01)
[4]試論教育社團與我國近代學制的演變[J]. 張偉平. 浙江學刊. 2002(03)
[5]略論教育社團與我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J]. 張偉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3)
[6]近代中國教育團體的發(fā)展歷程[J]. 金順明.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2(01)
[7]江蘇省教育會與中華職業(yè)教育社[J]. 劉正偉,薛玉琴. 教育與職業(yè). 2000(09)
[8]清末中央教育會述論[J]. 關曉紅. 近代史研究. 2000(04)
[9]百余年來美國的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J]. 聶資魯. 近代史研究. 2000(03)
[10]中國近代教育家群體特征綜論[J]. 田正平,肖朗. 教育研究. 1999(11)
本文編號:3712364
【文章頁數(shù)】:2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關于選題
二、研究對象的界定
三、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十世紀之前中國教育會與新式教育的醞釀
第一節(jié) 基督教教育團體在中國的出現(xiàn)
一、維新變法運動之前外國傳教士在華教育概況
二、基督教教育團體的出現(xiàn)和初步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中國教育會”“三年會議”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
一、1893 年的第一次“三年會議”
二、1896年的第二次“三年會議”
三、1899年的第三次“三年會議”
第三節(jié) 戊戌政變之前西方傳教士群體的中國教育變革設計
一、教育管理體制
二、學校系統(tǒng)
三、教學內容
四、傳教士與士大夫的兩度合作
第四節(jié) “中國教育會”與教會教育為主體的新式教育
一、近代以來西學在教育觀念變革中的作用
二、傳教士教育團體與以教會教育為主體的新式教育
第二章 清末新式教育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教育會與教育家群體
第一節(jié) 取法東洋與傳教士教育家的反應
一、二十世紀初學習日本活動的蓬勃開展
二、西方傳教士對于學習日本活動的引導
三、傳教士對學習日本活動的反應
第二節(jié) “中國教育會”的應對與教會教育的系統(tǒng)化趨勢
一、“中國教育會”第四次“三年會議”對形勢的認識和決定
二、立案注冊問題與教會教育的獨立發(fā)展
三、清末教會教育的系統(tǒng)化與“中國教育會”的作用
第三節(jié) 中國新知識分子的集結與教育團體的涌現(xiàn)
一、清末教育改革的倉促推行
二、中國新知識分子的集結與教育會的興起
三、清末時期的江蘇省教育會
第四節(jié) 兩個群體的并存和共進
一、清末教育會組織的人員構成
二、教育變革的新動力
三、兩個群體的并存和共進
第三章 民國前期教育會系統(tǒng)的成形與新式教育的定形
第一節(jié) 教會教育的地域化與“中國教育會”的重心下移
一、辛亥革命之后教會教育的新發(fā)展
二、“中國教育會”的重組和改名
三、“中國教育會”與教會教育系統(tǒng)化趨勢的地域性取向
第二節(jié) 中華教育界新知識分子的進一步集結
一、民國初年各地教育會的組織和活動
二、民國時期的江蘇省教育會
三、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與其他全國性教育社團
第三節(jié) “五四”運動之后教育會活動的擴張
一、各省教育會及其聯(lián)合會與壬戌學制
二、各省教育會及其聯(lián)合會與教育經(jīng)費獨立運動
三、教育會參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清末教育團體類型之比較[J]. 賀金林. 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4(01)
[2]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學科群的構建[J]. 李喜所. 河北學刊. 2003(06)
[3]清末教育會淺議[J]. 賀金林. 船山學刊. 2003(01)
[4]試論教育社團與我國近代學制的演變[J]. 張偉平. 浙江學刊. 2002(03)
[5]略論教育社團與我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J]. 張偉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3)
[6]近代中國教育團體的發(fā)展歷程[J]. 金順明.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2(01)
[7]江蘇省教育會與中華職業(yè)教育社[J]. 劉正偉,薛玉琴. 教育與職業(yè). 2000(09)
[8]清末中央教育會述論[J]. 關曉紅. 近代史研究. 2000(04)
[9]百余年來美國的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J]. 聶資魯. 近代史研究. 2000(03)
[10]中國近代教育家群體特征綜論[J]. 田正平,肖朗. 教育研究. 1999(11)
本文編號:37123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71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