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
本文關鍵詞: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組成部分,女子德育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北宋時期,統(tǒng)治者崇尚文德之治,關注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促進了這一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所有這些都給當時教育思想的產(chǎn)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本文通過收集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哲學基礎進行了綜合分析,詳細論述了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進行了評價。 本研究分為六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緒論部分闡述了研究的緣起,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整理評述了相關的研究文獻;第二部分對概念進行了界定;第三部分陳述了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想基礎;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對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梳理了司馬光關于女性在生命不同階段(在家女、為人妻和為人母)應遵從的禮儀規(guī)范和應具備的品質。第五部分對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特征進行了總結并對其進行了評價;第六部分是對全文的總結。闡述了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期望對當代女性品質的塑造和女性家庭角色的定位有所幫助。
【關鍵詞】:北宋 司馬光 女子德育 德育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10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緒論8-14
- 1.1 研究的緣起8
- 1.2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8-9
- 1.2.1 選題的目的8
- 1.2.2 選題的意義8-9
- 1.3 研究方法9
- 1.3.1 文獻法9
- 1.3.2 綜合分析法9
- 1.4 文獻綜述9-14
- 1.4.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9-11
- 1.4.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1-14
- 2 概念界定14-18
- 2.1 司馬光14-15
- 2.2 《溫公家范》15
- 2.3 《司馬氏書儀》15-16
- 2.4 德育16-17
- 2.5 女子德育17-18
- 3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社會背景和哲學基礎18-24
- 3.1 社會背景18-20
- 3.1.1 政治背景18
- 3.1.2 經(jīng)濟背景18-19
- 3.1.3 文化背景19-20
- 3.2 哲學基礎20-24
- 3.2.1 人性論20-21
- 3.2.2 天命論21-24
- 4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24-38
- 4.1 女子德育的目的24-25
- 4.2 女子德育的內容25-34
- 4.2.1 在家女的德育內容25-27
- 4.2.2 為人妻的德育內容27-31
- 4.2.3 為人母的德育內容31-34
- 4.3 女子德育的手段34-36
- 4.3.1 語言35
- 4.3.2 榜樣35
- 4.3.3 情境35
- 4.3.4 環(huán)境35-36
- 4.4 女子德育的方法36-38
- 4.4.1 語言說服36
- 4.4.2 榜樣示范36
- 4.4.3 生活訓練36-37
- 4.4.4 環(huán)境陶冶37-38
- 5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特征及其評價38-42
- 5.1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特征38-39
- 5.1.1 女子德育目的的明確性38
- 5.1.2 女子德育內容的階段性和延續(xù)性38
- 5.1.3 女子德育手段的豐富性38
- 5.1.4.女子德育方法的多樣性38-39
- 5.1.5 女子角色定位的準確性39
- 5.2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評價39-42
- 6 司馬光女子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42-44
- 致謝44-46
- 參考文獻46-48
- 附錄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衍申;論劉恕的史學[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2 黃君萍;漫評司馬光的民族思想[J];晉陽學刊;1985年06期
3 程郁;求實——司馬光史學思想最突出的特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4 虞祖堯;簡論司馬光的經(jīng)濟思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5 郝明工;溫公朔學之治心說略考[J];新東方;1998年01期
6 趙忠心;;司馬光談“為人祖”[J];家長;1999年07期
7 周方高;司馬光人才思想述論——以《資治通鑒》“臣光曰”為中心[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龐博;;四年級閱讀訓練材料[J];小學閱讀指南(3-6年級);2003年03期
9 楊毅;補!端问贰に抉R光傳》一則[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5期
10 葉坦;;役法斗爭中的司馬光[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德仁;;讀司馬光“齊家通鑒”——《家范》[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王程;候九義;;從古代宅園記述中看建筑的個性——讀司馬光“獨樂園記”有感[A];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第七輯)——中國民居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3 王酉梅;;《通鑒》編修中的文獻研究[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劉玲萍;;信息技術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討[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胡克均;;《通鑒》胡注析微[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6 楊志剛;;《朱子家禮》與中國禮學的若干問題[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馬植杰;;試論東漢的士風[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8 李瑾明;;《宋名臣言行錄》的編纂與后世流傳[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9 牛致功;;關于范祖禹對玄武門之變的評論——讀《唐鑒》札記[A];唐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10 葵春一;;泛談智力的測定與如何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從分析幾個拔尖學生的智力談起[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軍布;古人的用人觀點是有才無德者慎用[N];大眾科技報;2007年
2 呂軍布;古人是以德?lián)袢诉是以才擇人[N];大眾科技報;2007年
3 劉合心;說不盡的司馬光[N];發(fā)展導報;2005年
4 陳紅彥;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資治通鑒》[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5 曉文;司馬光的德才觀[N];吉林日報;2001年
6 本報記者 陳茁 實習生 王慶慧;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潛力巨大[N];河南日報;2010年
7 陳萬勇;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8 劉文華;王安石大斗司馬光[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9 ;“司馬光砸缸”的發(fā)生地——光山縣[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7年
10 趙璐璐;唐太宗給司馬光出的難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符云輝;《諸儒鳴道集》述評[D];復旦大學;2007年
2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方;宋代兩京都市文化與文學生產(chǎn)[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何嬋娟;以嘉yP為中心的散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李真真;蜀黨與北宋黨爭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李紅;《切韻指掌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張云箏;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8 易晴;河南登封黑山溝北宋磚雕壁畫墓圖像構成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9 扎西當知;吐蕃噶氏家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梁瑞;唐代流貶官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文潔;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雙霜;司馬光酬唱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麗麗;司馬光交游考述[D];鄭州大學;2004年
4 王守芝;司馬光的詩歌與其思想之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周方高;論《資治通鑒》史論中司馬光的治國思想[D];湘潭大學;2002年
6 劉加志;司馬光的華夷觀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畢游;司馬光政治思想考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邱夢艷;司馬光史學的理學精神[D];湖南大學;2008年
9 甄燕;《類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10 巫蓉;關于司馬光社會歷史觀的幾個問題[D];安徽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司馬光的女子德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75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