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22:30
【摘要】:鑒于中國目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和干預大多體現(xiàn)在心理問題與臨床癥狀的描述上,整體策略和措施的探討也多限于學校層面,本研究借鑒西方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和運作方式,將研究范圍擴展到政府、學校、社區(qū)與民間等層面,對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進行多渠道比較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當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出發(fā),分析研究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差異及其原因,據(jù)以提出優(yōu)化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建議。基本觀點是對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現(xiàn)狀從政府、學校、社區(qū)以及民間等四個方面,,采用文獻法與比較研究法分析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差異,進而從政府的政策支持與經(jīng)費資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社區(qū)教育體系建設以及社工及其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等四個方面提出優(yōu)化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建議。 本研究主要分四個部分討論上述主題。 第一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基本情況進行扼要敘述,并介紹了本研究的背景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是對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現(xiàn)狀主要從政府、學校、社區(qū)以及民間等四個方面加以介紹,并分別繪制了四方面結構關系圖表,從而表明西方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方面,西方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服務起步較早,發(fā)展較完善,具有相對優(yōu)勢,形成了由政府、學校、社區(qū)及民間等方面組成的、全方位的服務系統(tǒng),其構成有政府機構和民間機構,一般健康服務和特殊心理健康服務,社會、家庭、司法機構和教育機構等多方面的服務體系。這些機構所處的地位與其所起的作用各異。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心理健康服務制度以及獲得服務渠道的復雜性,意味著心理健康服務在組織上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完整,獲得該服務會有諸多障礙,且心理健康服務制度下多種經(jīng)濟來源的相互競爭更易加劇該制度的復雜性。而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具有如下特點:(1) 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途徑,且多歸入德育或基礎教育范疇;(2) 學校尚缺乏專項經(jīng)費的投入,其資金來源多由德育經(jīng)費劃撥;(3) 政府目前僅出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綱領性文件,而尚未將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納入國家專門的立法體系;(4) 北京、廣州等地已開展的社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844.2
本文編號:2708567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844.2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金明;李紅梅;;近十年來大學生政治心理研究述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娟;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途徑及實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李智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狀況調查及體系建構[D];蘇州大學;2010年
3 郭俊梅;昆區(qū)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狀況及教育管理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7085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0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