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與內隱觀念下的師生關系研究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ical types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combination classification, so as to analyze the implicit cultural concept behind each typical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ecific knowledge view and children's view. Under the refer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view of knowledge and the renewal of the children's view, the research on typic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教育需要’的現實困境及合理性超越研究”(項目編號:10YJC880162)
【分類號】:G45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金生;超越主客體:對師生關系的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2 林崇德,王耘,姚計海;師生關系與小學生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年04期
3 劉萬倫,沃建中;師生關系與中小學生學校適應性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正華,賀軼玲;論道德交往與學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余妍霞,姚本先;課堂情境定義與課堂師生互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3 徐霄俠;;關于師生關系的哲學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4 歐元雕;王一雅;黃邦漢;;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范式轉換[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2期
6 張正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范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武威利;關巍;;近代科學哲學發(fā)展進程要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黃建軍;;視覺文化研究的三個范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9 蔡輝明;;美國公共行政學思潮的范式變遷——路徑、劃分和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張麗艷;有中國特色的跨越之路——論新民主主義構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文化經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王續(xù)琨;侯劍華;;知識計量學的學科定位和研究框架[A];科學學理論與科學計量學探索——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合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史阿娜;;“范式”涵義知多少——對庫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tǒng)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田闖;王紫琳;;波普爾與庫恩科學哲學思想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婁瑞雪;;試析科學合理性問題—以一種歷史演變的角度[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衡定律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陳小鼎;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燕;區(qū)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識溢出效應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趙鑫;科學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及其意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華;教師期望對小學生人格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遜;盲校中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婷婷;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天鵬;企業(yè)知識共享績效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于海霞;互動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任爽;多媒體環(huán)境下數學教師教學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婷;生物技術發(fā)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瑾瑜;論師生關系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2 梁兵;試論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及其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3 王耘,王曉華,張紅川;3—6年級小學生師生關系:結構、類型及其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年03期
4 鄒泓;同伴接納、友誼與學校適應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年03期
5 鄒泓;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功能及影響因素[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年02期
6 賀嶺峰;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J];心理學動態(tài);1996年03期
7 孫圣濤,盧家楣;自我意識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學探新;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桂娟;;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探論[J];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02期
2 沈小勇;;詩性專業(yè)教育:理念、知識觀和實踐模式[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2期
3 黃愛玲;;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J];早期教育(教師版);1988年12期
4 肖杰;;幼兒教師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05期
5 吳小葉;;對話教學:知識生成的“家園”[J];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邵慧玲;;學習·研究·實踐——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J];幼兒教育;1996年02期
7 李小平;我國大學教與學活動的片面現象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8 毛亞慶;清理教育地基:對教育若干理念的重新認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李小平;知識的人性蘊涵與教學活動的全面構建[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張興峰;;功利取向兒童觀及其批判[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媛媛;樊晶;;試述和諧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張穎;;用賞識托起學生飛翔的翅膀[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3 張春強;;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實踐與思考[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孫玉民;;“交流”——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孫佳;;傳統(tǒng)文化與社區(qū)先進文化建設[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年
7 孫麗娜;;堅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8 彭曉江;;創(chuàng)建學習溫馨型班級集體[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9 文書鋒;俞國良;董妍;侯瑞鶴;;研究生師生關系的結構、類型及其特點[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黃雨田;牛盾;王鵬飛;;大學生師生關系的結構與類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龍玫;師生關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報;2007年
2 龍玫;互信平等的師生關系受期待[N];人民政協報;2007年
3 黃山中心小學 楊進;老師,朋友[N];徐州日報;2008年
4 ;初為人師的“80后”們[N];內蒙古日報(漢);2008年
5 趙彥林;太遠太近與恰到好處[N];濟寧日報;2008年
6 南華縣職業(yè)高級中學 李秀萍;淺談構建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N];云南經濟日報;2009年
7 強春蘭 武都區(qū)東江中心小學教師;淺談師生關系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N];隴南日報;2009年
8 九江縣一中 謝翔;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N];九江日報;2009年
9 雙灤區(qū)河北承德實驗中學校長 李振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N];承德日報;2009年
10 紅安四中 耿協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師生關系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N];黃岡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2 辛鵬;當代中國高校師生關系沖突的文化透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保慶;傳統(tǒng)文化與執(zhí)政黨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文安;周秦兩漢神仙信仰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5 廖君湘;南部侗族傳統(tǒng)文化特點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杜傳坤;荊棘路上的光榮[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7年
8 潘洪建;知識視域中的教學革新[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喬玉光;危機管理視角下的中國北方草原傳統(tǒng)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郭樹芹;唐代涉醫(yī)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卿;文化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tǒng)兒童觀及其現代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蔣天策;理解型師生關系及其構建方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香蘭;論網絡社會師生關系的重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煜;論民主式師生關系與學生個性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江平;試論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郝項莉;師生關系的當代形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君霞;論創(chuàng)新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的特征與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發(fā)展及其與師生關系、學業(yè)成績的關系[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桂月;《英語課程標準》下的新型師生關系[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10 朱浩;遠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較之傳統(tǒng)教育的轉變[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22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2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