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的課堂組織:形式、特征與構(gòu)建
[Abstract]:The form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individual guidance to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n back to individual guidance, and then from individual guidance to classroom community. Th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form of small class educ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heterogeneous communi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ality, individualization, cooperation, ecology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 in small class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the dynamic and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and the moral nature of class culture.
【作者單位】: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對話性教學共同體的構(gòu)建研究”(Y201120719) 寧波市基礎(chǔ)教育改革研究基地課題“小班化教育研究”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G424.2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小敏;;對話理論視野下學生課堂話語權(quán)的構(gòu)建原則[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洪桂民;;初中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塑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梁占歌;張振華;;建構(gòu)主義思想對體育教育的啟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陶志潔;建構(gòu)英語教學中新的師生角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趙闖;;高校體育課教學分組的建構(gòu)主義設(shè)計與試驗[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魯捷;;透視4R理論在中職體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價值[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陳愛民;劉寧寧;;后現(xiàn)代課程觀的審視與反思[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楊勇;;教育:成為你自己——人與教育關(guān)系的哲學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金潔;;對外語教學的認識論思考——利奧·范·利爾《語言教學大綱中的互動:意識、自主和真實》評介[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強粲;;語文教材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知識觀——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淺析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建設(shè)[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陳輝;;淺談藝術(shù)教育中的以人為本[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3 吳安春;;西方“德性論”哲學視野中的創(chuàng)造觀及其教育價值——兼論西方“德性論”哲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嬗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鮑金小;扎木蘇;;“過程完整化教學模式應用研究”課題研究報告[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6 周勇;王存寬;;近代科學課程及其開發(fā)范式批判[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sh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申慧林;;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設(shè)置與職業(yè)資格證書的銜接研究[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梁世翔;盛建龍;;基于“2+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校企合作課程結(jié)構(gòu)[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9 施冰蕓;;科技翻譯課程范式構(gòu)建——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融合與超越[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李春霞;申惠文;吳小品;;本科護生關(guān)愛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對策[A];2013年河南省護理專業(yè)成長與職業(yè)環(huán)境規(guī)劃研討班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萍;幼兒園課程實施現(xiàn)狀與特征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D];南開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陶學文;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樊亞嶠;儒家課程思想的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華麗;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論分析及培養(yǎng)途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本富;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吳寒;大學生道德缺失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宏卓;小學教室物理環(huán)境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偉;農(nóng)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司雯萍;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對鄉(xiāng)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示[D];蘇州大學;2010年
7 王燕萍;開放性課堂建設(sh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方斌;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開展生命型對話探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陳宇偉;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策略探討[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金峗;國際學校的發(fā)展及其對國內(nèi)學校的影響與啟示[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文海;楊林國;;教育名城建設(shè)之路上的南京小班化教育[J];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2 鄭立達;試論小班化教育的教學評價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3 遲艷杰;對沈陽實施小班化教育的比較性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4 許曉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推動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有效形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5期
5 夏峰;;走向全納、精致與個別化[J];上海教育;2007年08期
6 和學新;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索[J];遼寧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李鶴霞;小班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教育;2002年08期
8 周丹楓;;關(guān)于小班化教育的思考[J];中學教育;2002年05期
9 王崢;俞峻;;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大事記[J];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10 楊孝如;;從小班教育到小班化教育[J];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冬懷 記者 于洪全;西崗區(qū)小班化教育成果在全市示范[N];大連日報;2009年
2 通訊員 黃永生;《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的方略與實踐范式研究》通過鑒定[N];馬鞍山日報;2011年
3 羅樹庚;小班化教育 我們在實踐[N];中國教師報;2007年
4 宗谷;專家眼中的“小班化”[N];溫州日報;2006年
5 城區(qū)北石槽小學校長 李會紅;“小班化教育”——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N];長治日報;2005年
6 江蕓涵邋實習生 肖笛;成都17所學校啟動小班化教育[N];四川日報;2007年
7 張雪郡 本報記者 俞瑩;“小班化”:貴陽教育新亮點[N];貴陽日報;2005年
8 董蓓菲;反思小班化教育 深層次問題凸現(xiàn)[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1年
9 顧佳怡;小班化教育已成南京市民擇校新取向[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10 顧佳怡 任松筠;同行關(guān)注南京小班化教育試驗[N];新華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紅衛(wèi);小班化教育的歷史考察與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2 孟媛;美國小班化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鐘昱;美國小班化教育探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先保;小班化教育中的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薇;小班額條件下的個性化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鮑楓;小班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8 湯燕;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黃宏才;小班化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大春;小班化教學:成因與對策[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837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8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