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
[Abstract]:Campus is not a concept of regional space. University campus is the temple of science, the cradl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system of cultural ecological existence. The spirit of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is the existence of philosophy. Campus is the existence of speech, speech is talking about people, people are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ecology is human speech. Education is the truth of speech, language and speech make people become people. The statement makes campus-education-culture and ecology trinity, they are the identity relation of "A is A".
【作者單位】: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項目編號:XJK011AGD006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幼良;;文化生態(tài)與20世紀80年代的詞學研究[J];江海學刊;2006年04期
2 黃正泉;;路在何方:中國高等教育的困境[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曉波;;近十年來明清時期安多、康區(qū)藏族史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2 劉力永;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批判形而上學的根本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3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孟彥文;語言從存在論向倫理學的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趙光旭;;詮釋學與華滋華斯的“化身”詩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視野中現(xiàn)代性的時間根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王穎斌;;海德格爾的“無”所隱含的多重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王邦虎;;關于人類學學科定位的相關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徐朝友;;斯坦納譯學的海德格爾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劉在泉;;對存在者之存在的響應——論海德格爾諾曼底演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楊永光;張付華;王世忠;;黔西北苗族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A];畢節(jié)試驗區(qū)研究——畢節(jié)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課題集[C];2008年
3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5 趙心憲;;新世紀初國內(nèi)期刊文化生態(tài)概念的闡釋過程——巴蜀作家群生態(tài)研究理論依據(jù)的文獻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6 吳虹;;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引領與控制問題研究[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秦健;;對克隆技術的異議及傳統(tǒng)倫理應有的寬容性[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默涵;孟慶偉;;生存論視域下的技術存在論初探[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9 張文剛;;“夢”與“花”:顧城和海子詩歌創(chuàng)作之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10 李旭;;和諧中的自由——從《中庸》和《樂記》引發(fā)的政治哲學思考[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衛(wèi)東;大學內(nèi)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潔;大學捐贈基金運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曉坤;中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于海曼;大眾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婷;生物技術發(fā)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胡云平;農(nóng)村新社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6 王菲;攝影:技術、藝術與文化[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7 佘穎玲;審美反抗與審美救贖[D];湘潭大學;2010年
8 郭艷鳳;海德格爾與莊子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花蕊;高校大學生全程就業(yè)指導工作體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黃慧麗;初中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慶皋;;蘇軾思想“大雜燴”論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03期
2 邱俊鵬;蘇軾政治思想管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4期
3 張世君;《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圓心結構和描寫的多層次對照[J];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04期
4 王水照;;評蘇軾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詩[J];文學評論;1978年03期
5 俞建章;;論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人道主義潮流——對三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回顧與思考[J];文學評論;1981年01期
6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J];文學評論;1985年06期
7 李澤厚;關于主體性的補充說明[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校園CI戰(zhàn)略設計研討會[J];中小學管理;2000年09期
2 李起亮;建設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3 魏續(xù)臻;論校園反文化現(xiàn)象[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4 曲楊,王為人;2001年美國波多里奇獎獲獎企業(yè)簡介(之二)——珍珠河校園(教育類)[J];中國質(zhì)量;2002年11期
5 程龍泉;實施校園“信息化” 培養(yǎng)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年04期
6 胡明儉;信息時代與校園網(wǎng)[J];河北教育;2001年01期
7 宋升勇;讓校園充滿歌聲 讓學生健康成長——遼寧省“校園新歌”歌曲評選活動圓滿結束[J];遼寧教育;2003年11期
8 吳發(fā)科;校園心理環(huán)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談中小學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4年03期
9 井華;校園“卡拉OK”的憂慮[J];中國音樂教育;1995年03期
10 尤舞,晶晶;校園糾風:不容忽視的話題[J];正氣;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韋少光;;現(xiàn)代社會問題對校園沖擊的思考及對策[A];西南六省、區(qū)、市衛(wèi)生系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協(xié)作片第十六次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執(zhí)著追求 甘于奉獻 常年堅持影視教育進校園[A];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工作座談會交流材料匯編[C];1999年
3 楊亞男;;談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校園環(huán)境[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4 田勝龍;尤敬黨;;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 創(chuàng)建優(yōu)質(zhì)學!嬲劽嫦蛐率兰o的素質(zhì)教育觀[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年
5 楊農(nóng);;捐建“龍康學校”提升民族素質(zhì)[A];中國學生營養(yǎng)與健康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周世綱;李軍;姜波;;大學生群體中邊緣人物的心理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7 史金梅;;莆田市陶研會分片按點開展系列紀念活動[A];紀念陶行知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專輯[C];2001年
8 馮曉莉;;談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9 鄭尚武;;知識經(jīng)濟、教學技術和教育進步[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10 石向實;陳曉慧;;當代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 茂;遏制校園欺凌:各國自有招[N];中國教師報;2005年
2 教育學博士,日本鳴門教育大學前副校長 佐佐木保行;日本在校園中尋找原因和差距[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周 彪;今日校園有“幾多”[N];中國教師報;2005年
4 記者 牛受民 李煦;北京營造良好校園及周邊秩序[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5 山西省晉城市教育局 曾軍;校園“軟環(huán)境”建設不容忽視[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萬敏 吳亭 許曉林;景觀化校園:城市環(huán)境的新亮點[N];中國建設報;2003年
7 董晨 顧德寧;警惕校園中的“軟傷害”[N];新華日報;2004年
8 沈宇翔;校園平安立法迫在眉睫[N];浙江日報;2004年
9 劉效仁;非典來襲為何離開校園[N];保健時報;2003年
10 賴志凱;校園失信向誰問責[N];工人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宋曄;校園倫理智慧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吳祖強;基于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全校性環(huán)境教育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瑜;校園網(wǎng)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曾元忠;襄樊市“快樂校園”的理性解析與探微[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侯穎;校園學習風格與職場學習風格結構維度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3 程靜;試論校園信息化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揚;從校園走向社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光海;大眾文化的批判與重構:當代中國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6 趙玉泉;學校教育的新使命——學習型社會視野下的學校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高峰;大連理工大學中心教學樓設計[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4137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1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