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清學部的發(fā)展
[Abstract]:Cl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arrogant Qing Dynasty lost its prestige after the battle of 1894. Many people of insight began to realize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lies in the lack of political platform", thus raising the curtain of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rks the birth of a moder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China.
【作者單位】: 四川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J];歷史研究;1989年06期
2 張應強;中國近代文化轉(zhuǎn)型與留學教育[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躍峰;王軍;;新式學堂與清末革命——以徐錫麟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劉超;;政學分合與知識生產(chǎn):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編寫研究[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3 穆鍵;;《皖政輯要》所見安徽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建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劉功君;;清末留日經(jīng)費的籌付與管理[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肖宗志;;清季新政中的“直隸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6 吳洪成;張艷芳;;辛亥革命前后的軍國民教育思潮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7 萬婷;;論羅振玉的近代學制構想[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8 姜中光;中國最早的高等師范學院──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黃湘金;;貴胄女學堂考論[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10 郭德俠;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近代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宗順;;中國近代學前教育體制的現(xiàn)代化歷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5)——中國基礎教育史研究(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工讀教育等)[C];2009年
2 劉功君;;晚清留日經(jīng)費的籌付與管理[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3 雷東霞;;從教育人類學的文化傳承視角看當代普通高校民族音樂鑒賞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房?;國家高等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胡玉姣;上海精武體育會體育現(xiàn)代化研究(1910-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6 丁健;民初農(nóng)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龍長安;近代中國聯(lián)邦制運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9 李關勇;文人·官員·社會變革[D];山東大學;2011年
10 袁哲;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麗雪;東省特別行政區(qū)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雙鈺;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學歷史教科書編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仕鉍;我國中學校長聘任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邵琴芬;論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道德教育[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合成;上海早期教會學校體育的歷史考察[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7 周曉遠;近代中國回族團體組織對新式教育的貢獻(1906-1938)[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春方;偽滿洲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康慕云;大學儀典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陳祥龍;科舉制度廢止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長法;羅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金u&;晚清新式教科書述評[J];福州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3 王建華,崔恒秀;晚清社會辦學述評[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王雪華;晚清兩湖地區(qū)的教育改革[J];江漢論壇;2002年07期
5 金林祥,趙會可;晚清新式教育經(jīng)費不足原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周立英;晚清云南留日學生的選拔及相關情況[J];學術探索;2004年01期
7 李玉;;論晚清實業(yè)教育的師資來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梁景和;王宇英;;論清末學校的國民教育[J];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9 李雪梅;;實業(yè)教育對晚清湖北的影響[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年28期
10 郭漢民,賀金林;論甲午戰(zhàn)前的晚清留學政策[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董靜芳;;晚清留學教育與中國近代教育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翟廣順;;容閎與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計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劉功君;;晚清留日經(jīng)費的籌付與管理[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黃福清;學校合并,不能侵害教師權利[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四川省綿陽東辰國際學校校長 祝啟程;助推校本研究 領跑教師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曉曹;別具一格的校慶[N];吉林日報;2004年
4 薛章順;一所民辦學校的名校夢想[N];中國社會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曾帶麗;張之洞與晚清書院的改革及改制[D];湖南大學;2006年
2 徐佳貴;地方士人與晚清地方教育轉(zhuǎn)型[D];復旦大學;2012年
3 賈國靜;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論[D];四川大學;2002年
4 王艷芝;民初教育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銀娟;晚清鐵路學堂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96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9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