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的研發(fā)標準及品質(zhì)提升
[Abstract]:The premise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o make clear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ndard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n practic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ree-level curriculum, and dialectical improve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qualit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related courses and curriculum fields.
【作者單位】: 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
【分類號】:G42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小青,孫鳳梅,宋敏,王立華,李為人,潘進;大學物理學習成績評價方式多樣化的研究[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2 范兆雄;論美國課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 熊和平;課程:從"圈養(yǎng)"到"游牧"再到"傳記"[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劉育鋒;論職業(yè)導向的職業(yè)技術課程開發(fā)模式──美國職業(yè)技術課程開發(fā)方法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5 馬云鵬,呂立杰;課程內(nèi)容選擇的原則與傾向——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設計者的訪談[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4期
6 林向陽,黃漢升;論普通高校體育教材的篩選機制和評價模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7 林向陽;普通高校體育教材的調(diào)研報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1期
8 郜嶺;;試析課程開發(fā)理論關注的基本問題[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申仁洪;現(xiàn)代科學觀及其教育表象[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王驥;課程評價改革趨勢探微[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夏彩英;;多元智能理論與中學信息技術課的個性化教學[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徐宏良;;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職校生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3 張華;經(jīng)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勝利;教育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8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9 楊中樞;學校課程管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彥榮;中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牧華;生態(tài)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仲全;高師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知識結(jié)構(gòu)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趙大川;普通高中化學校本課程的構(gòu)建與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羅堯成;中國大學課程結(jié)構(gòu)改革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5 唐安奎;西部農(nóng)村初中職業(yè)教育及其課程設計初探——以富順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6 鞏江;中學生物學利用CAI開發(fā)學生多元智力的研究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劉志波;網(wǎng)絡課程評價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肖慶順;教師參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韋頌;體育課程資源建設理論的基礎建構(gòu)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松林;社區(qū)課程資源開發(fā)對學校課程的支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朝輝,王保中;關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幾點思考[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曉梅;論家長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J];江蘇教育;2003年09期
2 何成澤;淺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師素質(zhì)[J];基礎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3 李爭;如何處理好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幾個問題——走訪鄭州市金水區(qū)教科室主任潘英[J];小學青年教師;2003年12期
4 翟生明;;校本課程是……[J];教育研究與實驗.新課程研究;2005年01期
5 郭成英;;真實的言說 有益的探索——評《校本課程開發(fā):課程故事》[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22期
6 趙中建,馬什;澳大利亞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訪澳大利亞柯廷大學馬什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7 胡孔旺;;從政策科學的觀點看校本課程開發(fā)——美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啟示: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上海教育;2001年06期
8 傅建明,林梅嬌;校本課程開發(fā)對教師專業(yè)個人主義的沖擊[J];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09期
9 呂勝凡;;學校校本課程的編制和設置[J];吉林教育.現(xiàn)代校長;2006年09期
10 許超;任亞輝;;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參與者的途徑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沈立;;立足真實 力求有效[A];學校文化建設與策劃[C];2010年
2 曹越明;;打開多面墻壁 構(gòu)建開放式學校[A];教育管理實踐策略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單江新;淺談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教師的發(fā)展[N];伊犁日報(漢);2010年
2 華東師范大學 崔允o7;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問題與共識[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吳剛平;背景:關于校本課程開發(fā)[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崔允o7(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校本課程開發(fā)意味著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部主任 張們;校本課程開發(fā)三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廣東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胡繼飛;找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規(guī)則與范式[N];中國教育報;2009年
7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楊騫;校本課程開發(fā)應注意的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資料來源:王斌華;美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巴戰(zhàn)龍;校本課程開發(fā)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部 張們;審視校本課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麗;基于校本課程開發(fā)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麗敏;基于鄉(xiāng)土文化的農(nóng)村校本課程開發(fā)[D];河南大學;2011年
3 胡獻忠;我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胡麗芳;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郭連鋒;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師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胥永華;論系統(tǒng)管理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赫慧;校本課程開發(fā)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8 仲麗娟;校本課程開發(fā)情境中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胡文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麗娜;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教育利益相關者影響力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78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7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