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論自主選擇與教育機會平等——與勞凱聲教授商榷

發(fā)布時間:2018-07-31 06:30
【摘要】:勞凱聲教授通過考察近幾十年來中國教育機會平等問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在充分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表達了一種"可選擇的教育機會平等觀"。其吸引力在于其植根于教育學立場,提出了一種教育學看待"教育機會平等"問題的獨特視角;然而其局限同樣明顯,它認真對待了學生差異這一問題,卻沒有說明應該如何為自然稟賦和社會稟賦存在差異的學生合理分配作為稀缺資源的教育機會;诖,筆者給出三方面的回應,它們分別涉及基于對"教育機會平等觀"不同闡釋的理論辯護和直覺主義辯護,以及在實踐中不同教育機會平等觀的制度依賴問題。筆者認為,"可選擇的教育機會平等觀"并不能為解決當下中國教育實踐中的機會平等難題提供適切見解。因為,對"機會平等"等價值概念的辯護若要取得成功就需要一種合理的道德論證。
[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Professor Lo Kaisheng expressed an "alternative view of equ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ully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Its appeal is that it is rooted in the pedagogy standpoint, and puts forward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on the issue of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However, its limitations are also obvious, and it takes the issue of student differences seriously. However, it does not explain how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natural and social endowments should be reasonably allocated as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scarce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gives three respons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defense and intuitionistic defense based o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qu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pendence of the different views o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practi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lternative view of equ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does not provide an appropriate vie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the defense of such values as equal opportunity requires a reasonable moral argument for success.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勞凱聲;;教育機會平等:實踐反思與價值追求[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楊東平;教育公平是一個獨立的發(fā)展目標——辨析教育的公平與效率[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毅芳;符少輝;;構建和諧社會中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3期

2 劉秀峰;張丕芳;;論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綜合改革的要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9期

3 李雁;;淺論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滄桑;2010年04期

4 藍威;;論教育公平思想的歷史演進及法理思考[J];滄桑;2010年06期

5 王世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教育公平研究綜述[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6 陳愛;;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實踐邏輯探討——基于歷史發(fā)展的視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6期

7 李申申;;走向以人為本與辯證思維——中國教育理論研究二十年發(fā)展之大趨勢[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陳心慧;;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制度因素[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西廣明;;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研究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8期

10 謝善鋒;;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與理論依據(jù)研究[J];決策與信息(財經(jīng)觀察);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秀峰;;論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綜合改革的要義[A];走進新農(nóng)村——西南大學研究生《含弘論叢》[C];2010年

2 管艷琴;王鷺娟;;完善財政撥款體制 促進高等教育公平[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燕玉鐸;我國高等教育生產(chǎn)率及其增長方式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振存;文化視閾下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李習凡;重點中學精英式再生產(chǎn)機制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張妹芝;促進平等,追求卓越[D];河北大學;2011年

6 李秉中;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制度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視角[D];吉林大學;2005年

8 湛衛(wèi)清;人權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惠淑;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10 許麗英;教育資源配置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臻;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公平性對高等教育效率影響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祖聯(lián);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翔飛;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徐濤濤;我國成人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學峰;新疆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年

6 陳明月;可行能力視角下的中國農(nóng)村教育公平性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7 楊曉霞;R縣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正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8 印華;倫理學視角下的義務教育均衡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俊;促進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公平的財政支出政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10 汪杰峰;民辦學校的政府規(guī)制:學校章程的視角[D];寧波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勞凱聲;;公立學校200年:問題與變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4期

2 鐘曉玲;;我國教育投入的城鄉(xiāng)及地區(qū)差異分析[J];價格月刊;2007年04期

3 董澤芳;張國強;;社會公平與教育機會均等[J];教育與經(jīng)濟;2007年02期

4 白永秀;任保平;;未來30年改革的主題判斷和路徑選擇[J];改革;2010年01期

5 謝維和;;教育公平與教育差別——兼談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深層次矛盾[J];人民教育;2006年06期

6 林杰;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對教育公平的影響[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9年06期

7 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J];社會學研究;2010年03期

8 任保平;;后改革時代的標志、特征及其改革共識的構建[J];學術月刊;2010年05期

9 劉精明;;中國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機會不平等及其變化[J];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雅風;;如何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6年01期

2 騰建恒;;教育機會平等與收入差距的關系[J];天府新論;2006年S1期

3 滕金芳;;論受教育機會平等的體制制約因素及實現(xiàn)途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年30期

4 薛萍萍;;關于教育公平與學校效能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5 李西順;;關于教育機會平等問題的理論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李晶;;社會轉型背景下推進我國教育機會平等的路徑選擇[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李江源;王蜜;;論教育機會平等[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4期

8 劉淑華;王立波;;教育機會不平等研究述評[J];學術論壇;2007年07期

9 李江源;;教育機會平等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9期

10 鄒美春;;教育投入差異導致教育機會不平等緣由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聞慧芳;;化阻為疏,讓學生愛網(wǎng)有商量——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控制上網(wǎng)之拙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2 李曉輝;;學生自主選擇座位實驗報告[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3 李水山;;韓國家庭教育課外輔導補習負擔及其對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張磊;;角色體驗,“心”感覺——少先隊組織心理體驗教育的探索與實踐[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蘇文亮;方曉義;;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在線專家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試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陶明達;;運用咨詢評估模式,以學生為本做好學生工作[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慧峰;“我們要給老百姓信心”[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2 記者 呂禹邋通訊員 包震東;教師分配“自主擇校” 城區(qū)學!胺策M必考”[N];紹興日報;2008年

3 符蓉;汨羅素質(zhì)教育堅持“以人為本”[N];湖南日報;2007年

4 馬朝宏 劉婷;培訓外包,政府成為組織者和監(jiān)督者[N];中國教師報;2007年

5 王雨檬 張旭敏 編譯;異國高考的別樣風景[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馬麗;大姚縣“一幫一”結對助學蔚然成風[N];楚雄日報(漢);2006年

7 本報記者 翟晉玉;重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N];中國教師報;2006年

8 田豆豆;“點點希望” 能否點燃助學理想[N];人民日報;2007年

9 劉達中;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四大走向[N];協(xié)商新報;2006年

10 紅星小學 張雪萍;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初探[N];鞍山日報 ;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洪生;教育選擇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建鴻;中學生責任心形成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差異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佩佩;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理念、團體心理氛圍和自由意志觀念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李艷;教師專業(yè)自主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榮青;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華偉;主體性道德人格培養(yǎng)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薛萍萍;教師培訓券制度:提高教師培訓績效的新思路[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7 提秀雷;學校道德教育核心價值及其教育引導[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徐笑梅;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英語教師運用課堂教學技巧的自主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榮田;追求卓越——20世紀末美國基礎教育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鵬;社會轉型期我國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1547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547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a9c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