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殘疾報告》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
本文關(guān)鍵詞:從《世界殘疾報告》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91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13.10.004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年 10 月第 19 卷第 10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Oct. 2013, Vol. 19, No. 10
·專題·
劉巧云,趙航,盧海丹,黃昭鳴
<
br />從 《世界殘疾報告》 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①
[摘要]
《世界殘疾報告》 指出,與健康兒童相比,殘疾兒童入學率低,長期入學率和升學率更低。一系列障礙在教育政策、
教育體系和教育服務等方面限制了兒童接受主流教育的機會。這需要制度和學校層面上的改變,以消除各類硬件和軟件上的障 礙,并且提供合理的調(diào)整和其他支持服務,這樣才能夠確保殘疾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該報告對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完善制度建設(shè),健全師資培養(yǎng)體系,促進社區(qū)接納,從而更好地保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quán)利。 [關(guān)鍵詞] 世界殘疾報告;特殊教育;醫(yī)教結(jié)合;教育康復 LIU Qiao- yu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ZHAO Hang, LU Hai-dan, et al. Key Laboratory of 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hildren, the enrollment rate of the handicapped children is lower, as well as the rate of in-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chances to get further study. A series of barriers limit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se children to accept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servic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chools have to make some changes so that we could remove all kind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barriers and provide a reasonable adjustment and other support services. Only based on these improvements can we ensure the handicapped children have equal chances to accept education. And the report enlighten us that we should perfec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eacher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clusion to ensure the right of educ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 Key words: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speci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scie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中圖分類號] C913.6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6-9771(2013)10-0912-04 [ 本文著錄格式] 2013, 19(10): 912-915. 據(jù)相關(guān)資料估計,全世界 0~14 歲的殘疾兒童數(shù)量約在 9300 萬 到 1 億 5000 萬 之間。許多身患殘疾的兒童被排斥在
[1] [2]
劉巧云,趙航,盧海丹,等. 從 《世界殘疾報告》 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 [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教育事業(yè)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階段。為了抓住機遇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 展,如何從國際特殊教育的經(jīng)驗中取其精華、總結(jié)教訓,已成 為特殊教育研究領(lǐng)域中的熱點。本文旨在以 2011 年由世界衛(wèi) 生組織與世界銀行聯(lián)合發(fā)布的 《世界殘疾報告》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為藍本,介紹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并探 討對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1 國際特殊教育現(xiàn)狀 總體而言,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由于殘疾因素所導致的 教育不足問題遠比諸如性別、城鄉(xiāng)、經(jīng)濟等其他因素嚴重,其 相關(guān)性更顯著[4]。印度的一個調(diào)查顯示,殘疾兒童輟學率是全 國輟學率的 5 倍以上,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地區(qū)也是如此,即使 正常兒童的入學率可以接近甚至是超過 90%,但城市地區(qū)殘疾 兒童的入學率卻從未超過 74% ,而農(nóng)村則始終未超過 66% [5]。
主流教育之外。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在大多數(shù)國家,對他們的 早期教育和訓練通常都是通過隔離的特殊學校來完成,而且這 些學校常常是針對特殊的障礙類型,比如盲校和聾校。這些機 構(gòu)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學生的需求,而且往往缺乏成本效益。它 們大多是在城市地區(qū),且趨向把學生從他們的家庭和社區(qū)中隔 離出來 。
[3]
聯(lián)合國 《殘疾人權(quán)利公約》 (CRPD) 確認所有的殘疾兒童 都有納入到普通教育體系中并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個別化支持 的權(quán)利。系統(tǒng)地消除障礙,并提供合理的環(huán)境和支持服務,這 樣才可以確保殘疾兒童免于被排除在主流教育機會之外。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的不斷重視和加大投入,國內(nèi)特殊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 13AYY004)。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言語聽覺康復科學系,上海市 200062。作者簡介:劉巧云(1979-),女,漢族,江 蘇如皋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聽覺語言康復。 《世界殘疾報告》 國際中文版翻譯者之一。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年 10 月第 19 卷第 10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Oct. 2013, Vol. 19, No. 10
- 913 -
在一些初等教育入學率很高的東歐國家,許多殘疾兒童并沒有 進入學校。 2002 年,保加利亞 7~15 歲的殘疾兒童入學率為 81%,摩爾多瓦共和國為 58%,羅馬尼亞為 59%,但上述三國 各自正常兒童的入學率卻高達 96%、97%和 93% 。
[6]
教材時,殘疾兒童就可能被教育排斥在外。測量和評估系統(tǒng)通 常是關(guān)注學業(yè)表現(xiàn)而非獨立性的進步,這就限制了兒童的特殊 教育需要。 2.2.2 對教師的培訓、支持不足 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 資源去支持殘疾學生。在資源匱乏的教室中,常常人滿為患, 也嚴重缺乏能夠有效處理殘疾兒童日常特殊需要的教師。例如 大多數(shù)教師不懂手語,這成為了他們與聾生交流的一大障礙。 2.2.3 硬件設(shè)施障礙 進出學校無障礙是教育殘疾兒童的先決 條件。當上學路上的道路、橋梁不適于輪椅通行時,肢體殘疾 學生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即使他們已經(jīng)到達學校,還要面臨臺 階、門廊過窄,座位不合適,廁所沒有無障礙設(shè)施等問題。 2.2.4 貼標簽 為了判定學生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以及需要何 種支持服務,一般將根據(jù)殘疾兒童的健康狀況對其進行分類。 但是在教育系統(tǒng)中給兒童貼標簽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包括歧 視、同伴排斥、自尊心受挫、低期望以及機會不平等。且由于 這些消極態(tài)度,學生可能不情愿透露他們的標簽,這就使得他 們錯過了必要的支持服務。 2.2.5 消極態(tài)度 消極的態(tài)度也是殘疾兒童教育的一個主要阻 力。在一些國家,殘疾被看作是神靈的懲罰或不祥命運的征 兆 [11],結(jié)果導致本該在學校的特殊兒童被剝奪了上學的權(quán)利。 另外,負面的社會態(tài)度也常常反映在對殘疾人的稱謂上。教 師、學校管理者、其他兒童甚至是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都會影響 到主流學校中殘疾兒童的融合。 2.2.6 暴力、恐嚇以及辱罵 教師、教工、同學對殘疾學生施 以暴力在教育中比較常見。殘疾學生常成為暴力相向的靶子, 包括身體上的威脅、口頭上的辱罵、虐待以及社交上的孤立。 由于害怕在主流學校中受到侮辱和恐嚇,殘疾兒童可能寧愿選 擇特殊學校。 3 如何解決特殊教育中的問題 3.1 制度干預 3.1.1 國家政策 國家的特殊教育政策對于發(fā)展更加平等的教
在世界健康調(diào)查中,殘疾人的小學完成率和平均受教育年 限都顯著低于健康人群。在接受分析的 51 個國家中,男性殘 疾人小學完成率為 50.6% ,相比之下正常男性則達 61.3% 。女 性殘疾人小學完成率為 41.7% ,而正常女性為 52.9% 。在平均 受教育年限方面,殘疾人同樣低于健康人群 ( 男性中殘疾人與 普通人比值為 5.96∶7.03;女性則為 4.98∶6.26)。另外,在各個 年齡組都存在著教育完成率的差異;在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 家的樣本間還存在著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7]。并且,入學率 也根據(jù)殘疾兒童的障礙類型而有所差異,肢體障礙兒童的情況 一般要比智力障礙、感官障礙兒童稍好 。
[8]
因此,盡管近幾十年來情況有所改善,但殘疾兒童和正常 兒童相比,入學仍比較困難。而且,他們升入更高層次教育的 轉(zhuǎn)銜率也偏低。早年缺乏教育會對其成年期的貧困產(chǎn)生深遠影 響。 2 影響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因素 如上所述,現(xiàn)在國際特殊教育還存在許多的障礙,這些障 礙可歸為制度因素和學校因素兩大類。 2.1 制度因素 2.1.1 部門職責分散 在一些國家,對全部或是部分殘疾兒童 的教育是由多個彼此獨立的部門分管的,比如衛(wèi)生部門、社會 福利部門或者社會救助部門,也有的是由地方特殊教育部門分 管。在印度,由社會司法與權(quán)力部負責特殊學校的相關(guān)事務, 而由人力資源發(fā)展部下轄的教育部門負責主流學校的事務 。
[9]
這種分擔方式反映出一種文化觀念,即殘疾兒童需要的是社會 福利,而非平等的教育機會。這種模式趨向于進一步隔離特殊 兒童。 2.1.2 立法、政策、計劃上的缺失 盡管在接納殘疾兒童教育 方面現(xiàn)在有許多積極的例子,但是立法、政策、計劃上的缺失 仍然是擺在特殊教育面前的一個主要的障礙。特殊教育常常會 遭遇一些立法或政策上的空白,包括缺乏政策來保障殘疾兒童 入學,缺少對殘疾兒童及其家人的社會保護和支持計劃等。 2.1.3 資源不足 缺乏資源是確保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一個重 要阻礙。一份美國的研究指出,教育一個殘疾兒童的平均花費 是教育正常兒童的 1.9 倍,而且這個倍數(shù)是隨著殘疾類型和殘 疾程度而變化的,最低的 1.6 倍,最高的 3.1 倍 。國家的教育
[10]
育體系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國家經(jīng)濟的明顯增長已經(jīng)使多個國家進 行了較大的教育改革,包括意大利、老撾、萊索托和越南 [12]。 政府創(chuàng)建并修正國家行動規(guī)劃,對融合殘疾兒童進行教育來講 非常關(guān)鍵。 3.1.2 經(jīng)費 國際上對特殊需要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主要有以下三 種:①通過國家預算形式發(fā)放;②通過向機構(gòu)特殊教育專項撥
款的形式發(fā)放;③通過給個人經(jīng)濟援助,以滿足其教育需要。 有的國家使用多種方法來劃撥經(jīng)費,包括中央財政撥款,這筆 款項可以在地方層面的特殊需要教育中靈活使用。 3.2 學校干預 3.2.1 認清并處理好個體差異 課程、教學方法、教材、評估 和測試體系,以及班級管理都需要實現(xiàn)無障礙,并且能夠靈活
預算均存在不足的情況,而且特殊兒童家庭也經(jīng)常無力支付兒 童的教育費用。此外,學校、設(shè)施、合格教師、教材等教育資 源嚴重匱乏。 2.2 學校因素 2.2.1 課程與教學 當課程和教法過于僵化,并且缺乏合適的
地支持學習模式中的差異。評估既可以促進融合,也可能阻礙
- 914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年 10 月第 19 卷第 10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Oct. 2013, Vol. 19, No. 10
融合,所以在實踐時需要確保評估是促進融合。2005 年,歐洲 特殊需要教育發(fā)展組織研究了主流學校中支持融合的評估 表 。該研究通過分析來自 23 個國家的 50 個評測,以期解決
[13]
師使其支持殘疾兒童,以及在殘疾家庭和社區(qū)之間牽線搭橋。 社區(qū)工作者還能為教師提供援助設(shè)備,確保醫(yī)學治療,促進學 校無障礙環(huán)境的建設(shè),溝通聯(lián)系殘疾人組織,以及在這些兒童 完成學業(yè)后幫助安置工作崗位。 3.3.2 家長 家長應該介入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家庭是兒 童最早的教育來源,大部分能力與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家里完 成。并且父母在為殘疾兒童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決定 性作用。在一些國家,家長在家長聯(lián)合會的支持下,要求政府 對殘疾兒童敞開普通學校的大門,并且已有獲得成功的先例。 3.3.3 殘疾人組織 在提升殘疾兒童教育的過程中,殘疾人組 織也扮演了一定角色。例如殘疾人家長聯(lián)合會,鼓勵家長將他 們的兒童送往學校并參與兒童的教育過程,并且為融合教育而 奔走。這些組織關(guān)注對殘疾兒童歧視和虐待的各個方面,也關(guān) 注學校、社會排斥特殊兒童的問題。然而,這些組織常常缺乏 資源,而且在教育中它們的地位比較尷尬。 3.3.4 殘疾兒童自身 殘疾兒童自己的聲音也必須傳遞出來。 近幾年,兒童越來越多地參與教育經(jīng)驗研究。這些研究由于兒 童的介入,其成果使教育規(guī)劃者和政策制定者受益匪淺,同時 這也是教育系統(tǒng)的寶貴財富,能夠幫助教育體系實現(xiàn)進一步的 融合。 4 我國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啟示 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狀況和 《世界殘疾報告》 中介紹的國際 形勢有相似之處,例如城鄉(xiāng)差異大、社會缺乏對特殊教育的正 確認識等。為進一步發(fā)展特殊教育,我國已在制度、學校建 設(shè)、社區(qū)等方面做出了多種努力。 在制度方面,為保障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教育部 2010 年正式啟動了 《殘疾人教育條例》 的修訂工作,并于 2013 年 2 月 27 日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開征求意見。本次條例[18]規(guī)定, 殘疾人教育包括視力殘疾、聽力和言語殘疾、智力殘疾、腦 癱、孤獨癥、多重殘疾等殘疾類型。殘疾人教育以融合教育為 主,,不能將殘疾人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對有特殊需要、普通 學校難于提供教育的殘疾人,再由特殊教育學校提供教育。這 些規(guī)定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殘疾人的受教育權(quán)利。 在學校與師資建設(shè)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設(shè), “十一五” 期間 (2008 年 ~2010 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 選擇部分地(市、州、盟)、30 萬人口以上或殘疾兒童少年較多 的縣 ( 市、旗) 重點建設(shè) 190 所左右獨立設(shè)置的綜合性或單一性 特殊教育學校,項目學校達到或基本達到國家發(fā)布的特殊教育 學校建設(shè)標準和設(shè)施配備要求,初步緩解中西部地區(qū)適齡殘疾 兒童入學需求矛盾。另一方面是師資培養(yǎng), “十二五”期間, 特殊教育二期建設(shè)專項加強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建設(shè),培養(yǎng)特殊 教育師資。為適應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加重、 殘障類型增多、多重障礙兒童增多等現(xiàn)象,國家提出要增設(shè)教 育康復類專業(yè),滿足特殊兒童教育和康復的雙重需要。2013 年
特殊教育如何從傳統(tǒng)的醫(yī)療中心模式過渡到有交流的教育模 式。個別化教育方案也是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高效學習的 有效工具,使得他們可以認清其需求、學習的目標、學習的目 的,并找到合適的教學策略和必要的調(diào)整與支持。在許多國 家,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和美國,都出臺了 個別化教育方案方面的政策。此外,還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信 息技術(shù)和輔助溝通技術(shù)。 3.2.2 提供額外的支持 在學校中,除了接受正常教育,殘疾 兒童也需要額外的支持服務。學校需要配備必要的專業(yè)健康和 教育專家,例如物理治療師、作業(yè)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以及教 育心理人員。專業(yè)人員能提供評測,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協(xié) 調(diào)服務,還可以對主流學校的普通教師進行指導。此外,還有 幫助殘疾兒童參與到主流課堂中去的特殊需要助理,但過度使 用助理可能不利于靈活教學方法的開展,也會將班級里的殘疾 兒童邊緣化 [14]。在發(fā)展中國家,更好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尤其重 要。特殊學校可以作為培訓中心和資源中心,在殘疾專業(yè)知識 方面(例如早期診斷和干預)發(fā)揮重大作用。巡回教師是一種高 效利用經(jīng)費的形式,可以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幫助殘疾兒童 發(fā)展比如盲文、方向感、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技能,還能開發(fā)教 學資源[15]。 3.2.3 培訓教師 對主流教師的適當培訓會使他們在面對各類 特殊需要兒童時顯得從容而自信。在教師的培訓計劃中,不僅 要強調(diào)知識和技能,更要重視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態(tài)度和價值認 識。教師培訓也應該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比如提供機會讓教 師分享融合教育過程中的經(jīng)驗;支持教師們尋找合適對策,試 驗自創(chuàng)的教學方法。 3.2.4 建設(shè)無障礙設(shè)施 學校的通用設(shè)計原則應該考慮到教育 的無障礙。對已經(jīng)存在的障礙設(shè)施可以進行改建,如改變教室 的布局,這樣可以使情況大有改觀。在新建筑的設(shè)計方案中融 入這些考慮比在老建筑內(nèi)進行必要的改造更省錢,只需要在總 的建造費用中增加約 1%的預算 。
[16]
3.2.5 克服消極態(tài)度
教師的態(tài)度對于保障殘疾兒童留在學校
以及融合進課堂活動來說非常重要。一份對比了海地和美國教 師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的報告顯示,如果周圍其他老師體現(xiàn)出積 極的態(tài)度,并且學校存在支持性文化與傳統(tǒng),那么老師們就更 易接受他們 。這樣在教師中的恐懼、逃避以及缺乏自信等情
[17]
緒就可以被克服。 3.3 社區(qū)、家長、殘疾人組織以及殘疾兒童自身的角色 3.3.1 社區(qū) 以社區(qū)為中心的康復計劃包括了對殘疾兒童的融 合教育活動,以及對于融合目標的分享。相關(guān)活動一般包括幫 助殘疾兒童進入合適的學校、游說學校接納殘疾兒童、援助教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年 10 月第 19 卷第 10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Oct. 2013, Vol. 19, No. 10
- 915 -
3 月,教育部發(fā)布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yè)目錄中教育學一級學 科下設(shè)置教育康復學,華東師范大學成功申報了我國第一個教 育康復專業(yè)。以期培養(yǎng)既能從事特殊教育教學任務,又能承擔 各類康復訓練任務的“雙師型”人才。 在社區(qū)、家長、殘疾人組織以及殘疾兒童自身的角色方 面,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下設(shè)中國盲人協(xié)會、中國聾人協(xié)會、中 國肢殘人協(xié)會、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xié)會、中國精神殘疾人 及親友協(xié)會,該類協(xié)會為殘疾人教育平等和參與社會做出了巨 大貢獻。 然而,制度的實施、教師的建設(shè)和社區(qū)的接納由于特殊需 要人群的特殊性、特殊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要時間、特殊教育相 關(guān)基礎(chǔ)研究仍然薄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2] UNICE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6: excluded and invisible [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2005. [3]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R/OL].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8. 000804/080423eb.pdf [4] Filmer D. Disability, poverty, and school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ults from 14 household surveys [J/OL].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8, 22: 141-163. [5]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India: from Commitments to Outcomes [R]. Washington, D.C.: Human Development Unit, South Asia Region, World Bank, 2009. [6] Mete C.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8.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Survey [R/OL]. http: //www.who.int/healthinfo/survey/en/ [2009-08-20]. [8]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
abilities [R/OL]. [9] Naidhu A. Collaboration in the Era of Inclusion [M]// Forlin C, Lian MGL. Reform, Inclus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Toward a New Era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London: Routledge, 2008. [10] Chambers J, Shkolnik J, Perez M. Total Expenditur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1999-2000: Spending Variation by Disability [R]. Palo Alto: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Finance, 2003 (No. ED481398). [11] Ingstad B, Whyte SR. Disability and Culture [M].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12]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Better Education for All: When We're Included Too [R]. Salamanca: Instituto Universitario de Integracion en la Comunidad, 2009. [13] Assessment in Inclusive Settings: Key Issu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R]. Odense, Denmark: European Agency for Development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007. [14] Disable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R]. Auckland, New Zeal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2009. [15]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mproving Access and Quality [R/OL]. London,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005. https:// ment_data/file/67664/edu-chi-disabil-guid-note.pdf [16] Accessibility Program and School Restoration in Lisbon [R].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6. [17] Dupoux E, Wolman C, Estrada 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Haiti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Int J Disabil Dev Educ, 2005, 52(1): 43-58. [18]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 開 征 求 意 見 [Z/OL]. 02/27/content_2341027.htm. [2013-02-27]. (收稿日期: 2013-10-08) -
從《世界殘疾報告》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
作者: 作者單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劉巧云, 趙航, 盧海丹, 黃昭鳴 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言語聽覺康復科學系,上海市200062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10)
參考文獻(18條) 1.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 2008 2.UNICE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6:excluded and invisible 2005 3.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1988 4.Filmer D Disability, poverty, and school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sults from 14 household surveys 2008 5.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India:from Commitments to Out-comes 2009 6.Mete C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2008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Survey 2009 8.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9.Naidhu A Collaboration in the Era of Inclusion 2008 10.Chambers J;Shkolnik J;Perez M Total Expenditur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1999-2000:Spending Variation by Disability 2003 11.Ingstad B;Whyte SR Disability and Culture 2005 12.Inclusion International Better Education for All:When We're Included Too 2009 13.Assessment in Inclusive Settings:Key Issu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2007 14.Disable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2009 15.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Improving Access and Quality 2005 16.Accessibility Program and School Restoration in Lisbon 2006 17.Dupoux E;Wolman C;Estrada E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Haiti and the United States 2005(01) 18.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 2013
引證文獻(1條) 1.趙志榮 對殘疾學生體育管理與社會資源利用存在問題的探討[期刊論文]-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5(4)
引用本文格式:劉巧云.趙航.盧海丹.黃昭鳴 從《世界殘疾報告》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期刊論文]-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10)
本文關(guān)鍵詞:從《世界殘疾報告》看國際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53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17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