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關鍵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高校 科技成果轉化 影響因素 結構方程模型 探索性因子分析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而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涉及眾多參與主體。其中,作為科技成果的主要研發(fā)主體——高校,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我國高校每年成功實現科技轉化的成果比例只有15%-20%,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60%-80%的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我國高?萍汲晒D化為研究對象,探求影響高?萍汲晒D化的因素。本文在分析既有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出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量表,并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對設計的指標進行甄別和歸類,將高?萍汲晒D化歸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影響因素歸為科研經費、科研人員、技術市場環(huán)境以及政策和機制。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結構方程模型理論,運用搜集的樣本數據,對提出的高?萍汲晒D化概念模型和相關假設進行驗證。研究發(fā)現,211高校在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過程中,科研人員、科研經費和技術市場環(huán)境對其影響較為顯著,在實現社會效益過程中,主要受到科研經費、技術市場環(huán)境和科研人員的影響;而非211高校在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過程中,科研人員、技術市場環(huán)境以及政策和機制對其影響較為顯著,在實現社會效益過程中,主要受到科研經費、科研人員以及政策和機制的影響。最后,根據研究結果,本文分別對211高校和非211高校提出各自的建議措施。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包括如下兩點:1.本文運用以定量為主的研究方法探究高?萍汲晒D化的影響因素。在完成了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設計后,本文通過發(fā)放問卷、收集數據,分別對預試樣本和正式樣本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在正式樣本通過了信度檢驗和效度檢驗后,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影響高?萍汲晒D化的因素路徑。2.本文通過對高校進行分類,探索影響211高校和非211高?萍汲晒D化的因素路徑差異,并根據兩類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路徑差異,分別為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高校 科技成果轉化 影響因素 結構方程模型 探索性因子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福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64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緒論8-15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義8-9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述評9-12
- 1.2.1 國外研究現狀9-10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0-12
- 1.2.3 國內外研究述評12
- 1.3 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13-14
- 1.4 創(chuàng)新點14-15
- 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15-23
- 2.1 高?萍汲晒D化理論15-18
- 2.1.1 高?萍汲晒D化的定義15
- 2.1.2 高?萍汲晒D化的構成要素15-16
- 2.1.3 高?萍汲晒D化的過程和模式16-18
- 2.1.4 高?萍汲晒D化的系統(tǒng)劃分18
- 2.2 技術創(chuàng)新理論18-20
- 2.2.1 技術創(chuàng)新的概念18-19
- 2.2.2 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19
- 2.2.3 技術創(chuàng)新學派19-20
- 2.3 社會系統(tǒng)理論20-23
- 2.3.1 系統(tǒng)的定義20-21
- 2.3.2 社會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要素21-22
- 2.3.3 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的相互關系22-23
- 第三章 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現狀分析23-29
- 3.1 高?萍汲晒捌滢D化情況23-24
- 3.2 科研經費情況24-26
- 3.3 科研人員情況26-27
- 3.4 科技政策情況27-29
- 第四章 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設計和方法29-44
- 4.1 高?萍汲晒D化的量表設計29-30
- 4.1.1 測量維度的文獻檢視29
- 4.1.2 測量指標的選取29-30
- 4.2 高?萍汲晒D化影響因素的量表設計30-35
- 4.2.1 測量維度的文獻檢視30-32
- 4.2.2 測量指標的選取32-35
- 4.3 問卷的設計與回收35-36
- 4.4 研究方法36-44
- 4.4.1 因子分析法36-38
- 4.4.2 信度和效度檢驗38-40
- 4.4.3 結構方程模型40-44
- 第五章 探索性因子分析44-65
- 5.1 預試樣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44-51
- 5.1.1 預試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44-45
- 5.1.2 信度檢驗45-46
- 5.1.3 效度檢驗46-51
- 5.2 正式樣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51-65
- 5.2.1 正式調查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51-54
- 5.2.2 信度檢驗54-56
- 5.2.3 效度檢驗56-65
- 第六章 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65-82
- 6.1 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65-67
- 6.2 211高?萍汲晒D化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67-73
- 6.2.1 模型的初始擬合和評價67
- 6.2.2 模型的修正和確定67-70
- 6.2.3 模型的結果分析70-73
- 6.3 非211高?萍汲晒D化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73-79
- 6.3.1 結模型的初始擬合和評價73-74
- 6.3.2 模型的修正和確定74-76
- 6.3.3 模型的結果分析76-79
- 6.4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性措施79-82
- 6.4.1 提升211高?萍汲晒D化的保障性措施79-80
- 6.4.2 提升非211高?萍汲晒D化的保障性措施80-82
- 結論與展望82-84
- 參考文獻84-88
- 致謝88-89
- 附錄 高?萍汲晒D化及其影響因素問卷89-91
- 個人簡歷9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我院化工所科技成果獲大獎[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徐無恙;團結協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J];中國機電工業(yè);2000年10期
3 鄭存庫;高?萍汲晒D化機制研究[J];科技·人才·市場;2001年01期
4 龐青山;論大學科技成果的生產力轉化[J];現代大學教育;2002年02期
5 丁靜;淺析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小寒;西北工業(yè)大學一批科技成果通過鑒定[J];科技·人才·市場;2003年06期
7 張軍,魏明,譚章軍;試析投資者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風險及對策[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8 本刊編輯部;;河海大學8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政府表彰[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9年03期
9 趙醒村;胡煒;李海燕;趙鎮(zhèn);;科技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的途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10 查敏;錢旭潮;王龍;;基于轉化主體與方式的科技成果轉化評估[J];企業(yè)經濟;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文章;;高?萍汲晒D化推廣面臨的若干問題[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2 王嘉;曹代勇;;產業(yè)化科技成果評估指標與方法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技術預見學術交流會暨全國技術預見與科技規(guī)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朱永興;姜愛芹;;中國大陸茶業(yè)科技成果和專利計量分析[A];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C];2010年
4 ;《跨世紀骨傷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薈萃》編委會[A];跨世紀骨傷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薈萃[C];2004年
5 黃梅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A];福建農墾實踐與探索[C];1998年
6 喬文峰;宋瑩瑩;;讓科技成果插上騰飛的翅膀——淺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途徑[A];《依靠科技進步 推進魯南經濟帶規(guī)劃建設和中華文化標志城規(guī)劃建設》學術研討成果選編[C];2008年
7 黨明德;;高校應積極爭取風險投資[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8 徐萌;;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認識及誤區(qū)[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9 王艾軍;劉巖;;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元思維[A];現代企業(yè)運行機制與思維創(chuàng)新——企業(yè)運行機制與思維創(chuàng)新研討會議論文[C];2003年
10 韓孔禮;;高?萍汲晒D化方式分析及選擇[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黃濤;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N];長江日報;2007年
2 記者 馬國棟 通訊員 趙學鋼;濟南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N];人民鐵道;2007年
3 賈磊;政府層級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不同職能[N];鄂爾多斯日報;2007年
4 京季;2007年我省科技成果顯著增加[N];青海日報;2008年
5 實習生 周潔 記者 郭偉;我省科技成果較上年增一成[N];河北日報;2009年
6 李旭;為科技成果保個險[N];科技日報;2000年
7 大理州科技局政策法規(guī)科副科長 覃曉玲;加強科技成果登記 促進成果轉化應用[N];大理日報(漢);2011年
8 記者 張璐;千項科技成果與企業(yè)對接[N];天津日報;2011年
9 安可;安徽召開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會[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1年
10 張敏 記者 吳長鋒;安徽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行動[N];科技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王輝坡;科技成果轉化的知識管理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2 喻登科;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管理績效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嘉;科技成果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4 韓俊德;天津市高校應用類科技成果轉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黃偉;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徐輝;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及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宏杰;云南高?萍汲晒D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濤;政府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康鵬;甘肅省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及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4 王翔;小微企業(yè)吸納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定價模型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5 李娜;我國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多主體協同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6 王養(yǎng)軍;文物保護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7 甄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5年
8 趙祺;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現狀與建議[D];南京大學;2015年
9 譚國勛;東莞市園藝科技成果轉化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4年
10 張雪薇;技術供需主體行為對農業(y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95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99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