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素質教育論文 >

中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頻率、路徑與類型

發(fā)布時間:2017-07-08 06:33

  本文關鍵詞:中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頻率、路徑與類型


  更多相關文章: 學術職業(yè) 大學教師流動 研究型大學 學術勞動力市場


【摘要】:當代大學教師流動更多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等重大議題保持緊密聯系。而中國當前卻面臨著教師流動總體頻率偏低、國際流動方向單一、國內流動渠道不暢、近親繁殖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帶來了學術職業(yè)的無序競爭,從而影響學術職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全球范圍內普遍缺乏有關大學教師流動規(guī)律的研究。本文結合一手調查數據,就中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的頻率、路徑和類型展開研究。研究發(fā)現:中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頻率整體偏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流動頻率差異大;流動主要歸為六種類型。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關鍵詞】學術職業(yè) 大學教師流動 研究型大學 學術勞動力市場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學教師評價的效能研究”(71273101)
【分類號】:G645.1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學術系統(tǒng)中的教師流動歷史悠久。正如阿特巴赫教授所言,這種流動“不僅不新鮮,而且有相當長的時間”[1]。在中世紀,“跨國學者的數量甚至超過20世紀現代大學制度建立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2]。當代各國大學教師流動更為頻繁,學術職業(yè)成為“國際化職業(yè)”。一項基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吳葉林;熊春榮;;全球化背景下學術職業(yè)流動與大學學術勞動力市場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年06期

2 李志峰;;學術職業(yè)專業(yè)化的路徑選擇與制度創(chuàng)新[J];現代大學教育;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毅;劉軍;;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楊移貽;;大學教師的身份認同[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6期

3 李志峰;高春華;廖志瓊;;現代大學教師管理制度:目標與建構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2年04期

4 李木洲;;近十五年我國學術職業(yè)研究綜述——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論文為主[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毅;新中國高校教師聘任制度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游李順子;學術職業(yè)視角下大學教師職業(yè)價值觀及其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張朝敏;高校學術人力資源管理探析[D];云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易靜;美國不同層類高校學術職業(yè)的分層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雪;基于地位獲得的高校學術職業(yè)流動的效益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5 孫小元;學術勞動力市場分割對于高校學術職業(yè)流動的影響[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耿益群;;金融危機對美國學術職業(yè)的影響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09年06期

2 李志峰;;中國高校學術職業(yè)的國際競爭優(yōu)勢與劣勢分析——基于高深知識的視角[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郭麗君;;學術職業(yè)與大學的組織制度安排[J];遼寧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4 趙康;專業(yè)、專業(yè)屬性及判斷成熟專業(yè)的六條標準——一個社會學角度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0年05期

5 楊開潔;;基于控制理論的高校學術職業(yè)流動[J];石油教育;2009年03期

6 周光禮;;委托-代理視野中的學術職業(yè)管理——中國大學教師聘任制改革的理論依據與制度設計[J];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耿益群;;院校制度與美國研究型大學學術職業(yè)的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 杜馳;沈紅;;研究漂移視域下的學術職業(yè)定向[J];江蘇高教;2008年02期

3 張英麗;;我國博士生的學術職業(yè)選擇與準備[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年02期

4 葉賦桂;羅燕;;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思維[J];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04期

5 賈永堂;;堅守還是弱化終身教職制度——美國高校教師聘任制改革動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6 徐嵐;盧乃桂;;研究型大學師德建設的途徑[J];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7 盧曉東;美國聯邦政府與研究型大學的發(fā)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8 沈紅;研究型大學的基本要素及其體制和組織滿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9 黃秀蘭,閆紅;論研究型大學與高科技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朱軍文,馬曉娜,潘藝林,何仁龍;論本科教育在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中的戰(zhàn)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婁成武;;研究型大學管理模式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許愛偉;;試述研究型大學與培養(yǎng)高層次來華留學生[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雙;;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建設[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學生理學教學的初步探索——細胞生物電活動教學片斷實錄[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朱勝軍;;論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潘黎;劉元芳;;研究型大學在創(chuàng)新型國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7 劉福江;吳信才;鄭貴洲;郭際元;;“研究型學習”模式在研究型大學GIS專業(yè)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段遠源;馮婉玲;;研究型大學教材建設相關問題思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瑩;羅圣國;熊楚強;;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督導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10 劉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質量與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陳敬農 通訊員 趙如江;研究型大學知識經濟的發(fā)動機[N];科技日報;2000年

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朱清時;在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建一流學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3 趙秀紅 翟帆;評估研究型大學還要看產學研結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記者 宋曉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施建軍:研究型大學應承擔起構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使命[N];光明日報;2009年

5 徐維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學特點的評估制度[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記者 劉純友;我省4億元資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報;2009年

7 ;中國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學辦學新模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洪銀興;研究型大學要發(fā)揮建設作用[N];江蘇經濟報;2007年

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郭傳杰;研究型大學要充分發(fā)揮文化引領功能[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李凝實習生李萌;研究型大學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N];科技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俊超;大學場域的游離部落[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李正;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志峰;中國學術職業(yè)的國際競爭力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5 張英麗;論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殷朝暉;論國家科研體制建設與研究型大學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郭麗君;學術職業(yè)視野中的大學教師聘任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武學超;美國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任喜峰;我國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培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10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曉龍;我國研究型大學學術職業(yè)吸引力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雙云;中美研究型大學學術組織機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3 王義;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學院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4 呂思為;我國研究型大學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礎及環(huán)境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5 高昀;論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規(guī)劃[D];湖南大學;2005年

6 彭正明;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李棟;論我國研究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梁敏樂;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科研成果評價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趙博頡;現代大學制度下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10 李俊義;我國西部研究型大學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333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333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201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