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知識類型學習中的師生關系——大學師生關系三題
本文關鍵詞:不同知識類型學習中的師生關系——大學師生關系三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師生關系是大學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學生所學知識的不同往往導致師生關系的差異?陀^知識之學,讓學生與教師成為功能化的存在,致使疏離型師生關系的產生;以思考與判斷能力為核心的建構性知識之學,要求教師自身有所"游",并在教育交往中使得學生"從游"于自身,但其有可能導致學生視教師為權威;面對整全知識,教師是與學生一樣的學習者,這要求教師作為學生的友伴,"共游"向整全之知。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疏離關系 從游關系 共游關系 師生關系
【基金】:湖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CX2013B181)
【分類號】:G645.6
【正文快照】: 教師總是因學生的存在而存在的。學生作為學習求知的主體與教師共同構成教育關系的核心;不過,相對于“教”來說,“學”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1]一般而言,在“教學”中,“教”在“學”前,但學是教的基礎,有學才有教,有學有教遂構成教學,在教學中實然的師生關系得以生成。本文擬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黃元國;;論大學卓越教學之本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01期
2 劉鐵芳;;公民教育的學與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05期
3 劉鐵芳;;為什么需要教育哲學——試論教育哲學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 劉艷俠;;高等教育的“成人”品格[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覃江華;;典籍英譯中語篇銜接手段的翻譯策略初探——以《論語》的六種英譯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2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3 陳虹;;西方現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龔兵;梁平;;德性之師·率性之師·真理之師——近代歐洲教育家塑造的三種教師形象及其比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6 韓傳信;;農村中小學教師德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的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7 郭梅;趙黎;;孔子的為師之道對現代教師的啟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錢文艷;;“問題教學法”與“梯度性提升學生問題能力”——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袁傳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鋼;;書院傳統(tǒng)及其現代精神[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3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4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5 仇軍;;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的繁榮——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文化差異和沖突[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康健;;蔡元培關于普通教育的基本觀點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曲鐵華;梁清;;略論蔡元培的科學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李文奎;;外國教育家論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6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博實;林傳甲與黑龍江近代教育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紅梅;菏澤市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從業(yè)狀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彭淑媛;北部灣經濟區(qū)建設背景下廣西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曲曉明;近代我國中學文實(理)分科演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修麗娟;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高華;;教育與人的養(yǎng)成——從圓球人說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01期
2 肖川;陳黎明;;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04期
3 姚利民;綦珊珊;鄭銀華;;大學教師成為教學學術型教師之路徑探討[J];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05期
4 閆守軒;;論教育的生命意識[J];教育科學;2009年03期
5 孫俊三;;教育研究的境界——論教育學的學術品格與學術精神的追求[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華軍;;中國哲學人性思想之反思[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5期
7 劉鐵芳;劉艷俠;;精致的利己主義癥候及其超越:當代教育向著公共生活的復歸[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8 章樂;;人之卓越的喪失與制造平庸的教育[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年21期
9 朱雪文;徹底變革大學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藍圖[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3期
10 劉萬海;;以善致善:教學道德性論題的儒學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俊三,謝麗玲;我國當代師生關系研究范式的揚棄和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04期
2 李敏,姚本先;師生關系的游戲說[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10期
3 易朝暉,鄭中兵;從師生關系的歷史演變看“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4年06期
4 漆玲玲;平等、對話、理解:從哲學視角解讀師生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6期
5 張魯寧;“我—你”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年03期
6 張慧蕾;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4年03期
7 馬榮秀;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4年Z4期
8 吳壽松;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J];克山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9 汪t/琪;談師生關系[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10 謝利平;試論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雨田;牛盾;王鵬飛;;大學生師生關系的結構與類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張紅;;淺析師生關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李俊芳;;如何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方露;;談和諧校園建設中的和合師生關系[A];中國首屆心理咨詢師大會暨心理危機干預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巨星;;如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A];吉林省第二屆中小學教師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選獲獎論文匯編(特等獎)[C];2011年
6 延曉華;;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A];中國名校卷(陜西卷)[C];2013年
7 張文芳;;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年
8 張秀梅;;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探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馬少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樊怡春;;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永忠 王澤新;新型師生關系淺析[N];科技日報;2002年
2 本報記者 高靚;我們追求咋樣的新時期師生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劉臻;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之管見[N];甘肅日報;2006年
4 謝君;構建新型師生關系[N];廣西日報;2006年
5 黃梅縣柳林鄉(xiāng)中學 向金橋;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N];黃岡日報;2007年
6 周振堂;樹立平等師生關系理念[N];吉林日報;2007年
7 龍玫;師生關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報;2007年
8 龍玫;互信平等的師生關系受期待[N];人民政協報;2007年
9 河北省大名縣埝頭中學 楊香素;素質教育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N];今日信息報;2008年
10 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劉憲俊;讓網絡成為師生關系潤滑劑[N];中國教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文正東;儒學變遷中的師生關系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立偉;師生關系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雷俊霞;關懷理論視野中的師生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曉虹;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4 廖大鵬;論師生關系的新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香蘭;論網絡社會師生關系的重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鮑聰;共生性師生關系——對師生關系的一種闡述[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霄;生態(tài)學視野下師生關系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8 梁敏學;傳播技術發(fā)展對師生關系影響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9 李雪梅;師生關系:以現代和諧理論為視角的探究和反思[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徐建慧;多元共存:文化視野下師生關系的重塑[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不同知識類型學習中的師生關系——大學師生關系三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87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0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