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3-04-05 00:07
嚴格意義上的中國高等教育產(chǎn)生于近代,它不是中國社會內部和中國高等教育自身演進的邏輯結果,不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中國歷史上沒有現(xiàn)成的、完備的模式,借鑒外國高等教育模式以及模式的頻繁轉換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中的突出特點。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經(jīng)歷了學習泰西—仿效日本—借鑒美國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借鑒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融入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逐步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的過程。每一次模式的抉擇和轉換都深深地打上了時局復雜多變的烙印。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變體現(xiàn)在辦學體制、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根據(jù)學習對象的不同,可以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歷程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1862 -1904年為學習泰西高等教育模式階段,高等教育由政府舉辦,沒有明確的結構層次;以培養(yǎng)西文、西藝為主的專才為目標;設置簡單的中學和西學課程。1904 -1922年為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階段,以公立大學為主,高等教育結構具有時序性,實行三級制;以培養(yǎng)近代工商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政治變革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為目標;封建倫理課程與近代科學課程相...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的緣由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當前國內外研究概況
1.2.2 學術界對高等教育及其模式的概念界定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1862—1904年學習泰西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2.1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產(chǎn)生
2.1.1 中國近代高等專門學校的雛形——洋務學堂
2.1.2 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形
2.2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點
2.2.1 辦學體制
2.2.2 培養(yǎng)目標
2.2.3 課程設置
第三章 1904—1922年仿效日本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3.1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3.1.1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概況
3.1.2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3.2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3.2.1 日本國力的迅速強大
3.2.2 通過學習日本、進而學習西方的高等教育
3.2.3 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
3.2.4 諸多的便利條件
3.2.5 日本的對華政策
3.2.6 留日歸國人員和考察官員的影響
3.3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點
3.3.1 辦學體制
3.3.2 培養(yǎng)目標
3.3.3 課程設置
3.4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第四章 1922—1949年借鑒美國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4.1 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與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鑒
4.1.1 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4.1.2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
4.2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4.2.1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廣泛傳播
4.2.2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
4.2.3 日本與美國在華影響的互為消長
4.2.4 留學格局的改變
4.2.5 美國的對華政策
4.3 高等教育模式的特點
4.3.1 辦學體制
4.3.2 培養(yǎng)目標
4.3.3 課程設置
4.4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第五章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特點、成因及其啟示
5.1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特點
5.1.1 經(jīng)歷了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努力的演變歷程
5.1.2 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密切相關
5.1.3 具有不穩(wěn)定性
5.2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特點形成的原因
5.2.1 特定的國情影響高等教育模式的演變
5.2.2 對移植模式的條件分析不足
5.2.3 移植的模式本身不完善
5.3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現(xiàn)代啟示
5.3.1 正確處理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5.3.2 正確處理高等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
5.3.3 借鑒外國經(jīng)驗與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
5.3.4 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
5.3.5 高等教育改革應保持漸進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
5.3.6 高等教育必須走特色化發(fā)展的道路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82322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的緣由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當前國內外研究概況
1.2.2 學術界對高等教育及其模式的概念界定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1862—1904年學習泰西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2.1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產(chǎn)生
2.1.1 中國近代高等專門學校的雛形——洋務學堂
2.1.2 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形
2.2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點
2.2.1 辦學體制
2.2.2 培養(yǎng)目標
2.2.3 課程設置
第三章 1904—1922年仿效日本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3.1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3.1.1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概況
3.1.2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3.2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3.2.1 日本國力的迅速強大
3.2.2 通過學習日本、進而學習西方的高等教育
3.2.3 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
3.2.4 諸多的便利條件
3.2.5 日本的對華政策
3.2.6 留日歸國人員和考察官員的影響
3.3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點
3.3.1 辦學體制
3.3.2 培養(yǎng)目標
3.3.3 課程設置
3.4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第四章 1922—1949年借鑒美國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4.1 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與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鑒
4.1.1 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4.1.2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
4.2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4.2.1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廣泛傳播
4.2.2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
4.2.3 日本與美國在華影響的互為消長
4.2.4 留學格局的改變
4.2.5 美國的對華政策
4.3 高等教育模式的特點
4.3.1 辦學體制
4.3.2 培養(yǎng)目標
4.3.3 課程設置
4.4 借鑒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第五章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特點、成因及其啟示
5.1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特點
5.1.1 經(jīng)歷了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努力的演變歷程
5.1.2 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密切相關
5.1.3 具有不穩(wěn)定性
5.2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特點形成的原因
5.2.1 特定的國情影響高等教育模式的演變
5.2.2 對移植模式的條件分析不足
5.2.3 移植的模式本身不完善
5.3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變的現(xiàn)代啟示
5.3.1 正確處理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
5.3.2 正確處理高等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
5.3.3 借鑒外國經(jīng)驗與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
5.3.4 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
5.3.5 高等教育改革應保持漸進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
5.3.6 高等教育必須走特色化發(fā)展的道路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82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8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