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素質教育論文 >

論高校主體性德育及其實施

發(fā)布時間:2020-10-08 14:57
   長期以來,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本位價值觀的影響,過分強調德育的社會價值,把德育作為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的工具,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局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研究在德育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fā)揮雙方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開展主體性德育研究,已日益成為當今德育研究的一個熱點。 目前對主體性德育的研究已形成兩個方向,一是側重于德育理論方面研究。主要是對教育的主體性、主體性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主體性研究,代表人物有郭文安、張?zhí)鞂、龔海泉等。二是側重于中小學主體性德育實踐研究。代表人物有郭思樂、高玉麗等。本文則主要側重于高校主體性德育研究。 過去傳統(tǒng)德育的主要缺陷是忽視人的主體性,德育目標失衡,德育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和重復性。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提出并論述了主體性德育的內涵及基本特征。認為主體性德育就是教師主體根據(jù)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激發(fā)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師生雙方平等交往、交流、對話等形式,促進學生現(xiàn)有思想道德品質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社會主體意識的人的德育活動。它是一種與傳統(tǒng)被動式德育相對應的一種新的德育理論,是適應新時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德育理論。它強調在德育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具有主體意識、主體價值觀念和獨立人格的個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它強調學生是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并以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主體為目標。它包括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過程和受教育者對教育影響進行自主加工吸收并內化的過程。 主體性德育的基本特征有三:即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交往關系為保證,以人的現(xiàn)實需要為動因。 J\碩士學位論文 @MASTER’S TI IESIS 高校實施主體性德育非常必要。一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學生 自身成長的現(xiàn)實需要;二是提高德育實效性、針對性和主動性的需要;三是人 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四是應對網(wǎng)絡挑戰(zhàn)的需要。 高校如何實施主體性德育,本文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l、更新德育觀念, 以有利于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這些觀念有:學生主體觀、自 我教育觀、服務觀等。2、調適德育內容,以有利于受教育者主體的接受。德 育內容要具有時代性,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要具有階段性,針對不同年級 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德育內容;要體現(xiàn)地區(qū)差異性,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特色;還 要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將良好道德品格積淀到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深處。3、創(chuàng) 新德育方法,以有利于師生雙方主體性的發(fā)展。主要方法有:激勵指導與主體 參與相結合,理論傳授與討論辯論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鍛煉相結合, 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等。4、優(yōu)化德育過程,以有利于師生雙方主體的積極參與。 要將傳統(tǒng)的灌輸說教模式轉化為主體需要參與模式,大致可表述為:根據(jù)學生 主體的需要切入話題一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交流一情感意志的升華一德育踐 行四個過程。5、轉換德育機制,以有利于主體性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要不斷建 立適應主體性德育所需要的調控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和管理機制等。
【學位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G641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目前國內有關主體性德育的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二) 忽視人的主體性是傳統(tǒng)德育的主要缺陷
一、 主體性德育及其基本特征
    (一) 主體性德育的內涵
    (二) 主體性德育的基本特征
二、 高校實施主體性德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構建主體性德育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現(xiàn)實需要
    (二) 主體性德育的構建是提高德育實效性、針對性和主動性的需要
    (三) 構建主體性德育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四) 實施主體性德育還是應對網(wǎng)絡挑戰(zhàn)的需要
三、 高校如何實施主體性德育
    (一) 更新德育觀念,以有利于學生在德育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
    (二) 調適德育內容,以有利于教育對象主體的接受
    (三) 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以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展
    (四) 優(yōu)化德育過程,以有利于師生雙方主體的積極參與
    (五) 轉換德育機制,以有利于主體性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飛;;主體性德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建構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7年14期

2 陳祥春;;關于實施主體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8年11期

3 歐盛端;高校主體性德育構建的當代價值[J];咸寧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歐盛端;論高校主體性德育的實施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5 歐盛端;論高校主體性德育[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6 蔣廣庭;論弘揚主體性德育[J];學習導報;2003年10期

7 王一春;;主體性德育的悖論與轉換[J];教書育人;2009年15期

8 曾少玲;;中職學校主體性德育中堅持教師主導性地位的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9 王美漫;;中學生“主體性德育”的內涵解析與行動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7年06期

10 袁仕云;;高中生主體性德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工教育;2012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袁曉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建主體性德育學校[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陳君;;孔子的主體性德育思想及現(xiàn)實價值論析[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C];2011年

3 白先同;郭志峰;;主體性德育模式試構[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4 陳國清;;構建A·T·M的社團育人模式促進主體性德育發(fā)展[A];中國職協(xié)2016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學校二等獎)[C];2016年

5 廖志紅;;傳承中華美德構建校本主體性德育的實踐模式研究[A];讓傳統(tǒng)美德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第九卷)[C];2010年

6 陸趙華;;挖掘科技教育中的德育內涵構建主體性德育平臺[A];開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教師論文集[C];2005年

7 屈仕統(tǒng);;主體性德育模式評價體系構建探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張金星;;探索主體性德育 促進山區(qū)學生健康成長——淺談校長在加強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第5卷)(續(xù))[C];2014年

9 四川省通江縣第二中學課題組;;學校、家庭、社區(qū)一體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省義烏市第三中學 謝火輝;例談語文課中的主體性德育方法[N];發(fā)展導報;2018年

2 李寶豐 寧日壯;主體性德育的途徑和形式[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北京市十一學校 管杰;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提高德育實效[N];中華新聞報;2007年

4 記者單小書;快樂相伴師生 幸福溢滿校園[N];撫順日報;2011年

5 華北煤炭醫(yī)學院 朱方成 張碩;把以人為本貫穿到高校德育中[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蘇婷;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展的舞臺[N];中國教育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白宏太;李金初:用整個的人生去證明[N];中國教師報;2015年

8 ;甲子花開 山水歌行[N];吉林日報;2010年

9 伍傅;更新德育理念[N];人民日報;2004年

10 ;一所學校之所以快速發(fā)展的理由[N];中國教育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盛端;論高校主體性德育及其實施[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志遠;美日學校主體性德育模式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倩;高校學生主體性德育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4 王少榮;“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主體性德育的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皮延明;高中主體性德育模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葉穩(wěn)安;高校學生主體性德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王磊;高校主體性德育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8 耿少萍;道德“自我”觀對“主體”觀的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9 張金玲;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年

10 杜童;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主體性德育研究[D];延邊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323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323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d17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