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跨學科組織建設的有效路徑——基于系統(tǒng)生態(tài)方法的分析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Bio-X Research Center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and ecological analysis concepts and methods. Induc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select the seed with development advantage, create 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rasp the various catalytic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stablish the common exchange and connection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form the positive cycle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evolution (constraints). It provides a c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第三軍醫(yī)大學訓練部研究生處;第三軍醫(yī)大學醫(yī)學教育研究室;第三軍醫(yī)大學醫(yī)學檢驗系;
【基金】:第三軍醫(yī)大學教育研究重點項目“高校生物醫(yī)學交叉學科建設的體制機制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0A09)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勇;鄒曉東;陳艾華;陳嬋;王鋒雷;柳宏志;;促進跨學科研究的有效組織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學Bio-x跨學科研究計劃的分析及啟示[J];科學學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左曉甜;;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戰(zhàn)略及其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2期
2 黃超;王雅林;;大學跨學科合作關系的界面規(guī)則與治理機制[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3 艾志強;徐博;;高校跨學科研究述評[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趙坤;王方芳;王振維;王云貴;;國內外大學生物醫(yī)學跨學科組織的建設與思考[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2年03期
5 賀德方;烏云其其格;;日本“世界頂級研究基地形成促進計劃”及其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1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文少保;美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變遷與運行治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陳艾華;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科研生產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項偉央;高?鐚W科組織中的教師聘任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鄒曉東,黃爭舸,陳勁;基于學科核心能力的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J];科學學研究;2004年04期
2 程新奎;;大學跨學科組織的主要運行模式及其特征比較[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浩;重視跨學科研究,拓展研究新領域——上海師范大學跨學科研究中心成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許杰;論政府對大學進行宏觀調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論為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李明;大學生社區(qū)治理的公共管理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5年03期
4 趙華英;;治理高校商業(yè)賄賂的有效途徑[J];湖北財經(jī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5 雷芳;;淺議我國獨立學院的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年01期
6 劉秋萍;;高校治理商業(yè)賄賂的行為與對策[J];現(xiàn)代商業(yè);2009年20期
7 王凌;沈春明;;高校商業(yè)賄賂的成因及治理研究[J];職業(yè)時空;2008年12期
8 西廣明;;教育評估中“尋租”現(xiàn)象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9 溫日錦;;對公共危機治理中大學生參與的審視[J];教育與職業(yè);2009年30期
10 田開友;顏河清;;高校獨立學院治理中的產權問題探析[J];民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文平;吳敏;王安民;;我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的障礙與對策研究[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秦紅嶺;;試析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張慶英;張英;褚伯貴;張鵬;;高等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可持續(xù)發(fā)展[A];和諧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夏紅衛(wèi);;國際交流:大學國際化的引擎——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國際交流策略細讀[A];北京高校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輯)[C];2004年
5 陳尚志;;臺北醫(yī)學院中藥醫(yī)學研究中心簡介[A];閩臺中醫(yī)藥文化研究論文集上冊(1988~1994)[C];2007年
6 鄒采榮;;發(fā)揮基地、人才優(yōu)勢 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徽標釋義[A];社會保障問題研究[C];2000年
8 丁日初;;訪伊薩卡市與康奈爾大學[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9 ;中南大學法學院簡介[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10 程麟蓀;;哈佛的中國學研究[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法國高教管理:中央集權、責任細化[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孫月丹;戴玉忠受聘擔任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N];檢察日報;2006年
3 記者 程墨 實習生 邵振綱;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智力服務“中部崛起”形成品牌[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本版編輯;立足創(chuàng)新 提高質量 構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高地[N];光明日報;2006年
5 記者 林中明;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成立[N];檢察日報;2008年
6 記者 賈朋儉;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安全做出更大貢獻[N];新清華;2008年
7 仇方迎;新川大新看點:學科交叉融合[N];科技日報;2004年
8 記者 韓曉玲、通訊員 耿俊偉;華中科大助推社會信息科學研究[N];湖北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胡菊芹;為政府科學管理決策“送智”[N];科技日報;2007年
10 仰峰;中國大學競爭力為何如此匱乏?[N];中國商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敏;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大學學科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構建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周朝成;當代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文少保;美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變遷與運行治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龍獻忠;從統(tǒng)治到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6 柳洲;高校跨學科科研組織成長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7 陳艾華;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科研生產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朱曉東;大學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9 李軍;基于生態(tài)位原理的中國高等學校生態(tài)競爭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10 池穎;我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廣文;高校治理的道德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欣;大學跨學科組織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何葉;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逆差原因分析及其治理[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馮鳳麟;高校中的腐敗問題初探[D];蘇州大學;2006年
5 楊琪;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科研平臺建設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熊磊;大學學科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建設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7 肖彬;中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發(fā)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8 劉洋;我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組織的建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9 陳敏;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10 凌晨;基于知識管理的學科會聚平臺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51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5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