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融入學校理想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途徑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incident of "du Fu is very bus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de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the urgent need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t present, and classic education is duty-bound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contemporary cohesion, from understanding to transcending,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class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mo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to realistic personalit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G6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挑戰(zhàn)與因應[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8年02期
2 葉飛;;學校德育的“經典缺位”及其表現(xiàn)[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8期
3 吳泓;;讓學生沉浸在《論語》的世界里[J];師道;2009年Z1期
4 黃偉杰;;基于經典閱讀的教師職后教育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洪月;;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1期
2 盧幫明;《汽輪機設備與系統(tǒng)》教改的探討[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3 趙含韞;社會互動視野中的新型師生關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李國慶;;從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到品格教育——美國道德教育理論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錢善剛;;身行據(jù)亂 心寫太平——康有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李海艷;;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7 張秋嬋;;《安徽地域文化》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8 谷賢林;國外兒童教育理論演進探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黃妍;桑青松;;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人際空間距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汪才明;論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紹明;;教育學的話語分析轉向[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閻鳳橋;;學術傳統(tǒng):優(yōu)勢或劣勢?(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龍佳解;蔣曉東;歐庭高;;論杜威的科學劃界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單中惠;;趙祥麟與外國教育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5 褚洪啟;;杜威的教育目的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方曉東;;試論杜威的兒童發(fā)展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森;;西方關于人的學說與教學動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長吉;常亞慧;;試論西方教學價值觀念的主要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張美云;;解讀《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教學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要振生;;略論杜威的素質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方小玉;民國《經濟學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新月;我國大學公民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吳迪;試論情境型試卷——高考語文試卷的實用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滿玉;沈陽市沈河區(qū)初中生命教育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丹璐;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經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福英;黑龍江省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及德育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高學明;預備數(shù)學教師與在職數(shù)學教師關于概率學科知識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立昌;試論教師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2 丁妍;黃明理;;青少年學生的道德信仰危機、成因及對策[J];科學大眾;2007年01期
3 李斌輝;;論教師的“假性成長”:教育行政的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年22期
4 趙學勇;;消費文化語境中文學經典的處境和命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趙穎莉;羅毛麗;左玉鳳;劉月巖;;職校學生信仰狀況調查及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8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卜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悅蘭,桂英,董梅,張玉剛;大學生人格問題及理想人格培養(yǎng)淺議[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2 丁東宇,李丹;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經濟價值[J];黑龍江財專學報;1998年01期
3 任慶運;;論通識教育與經典教育[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8年02期
4 任春曉;大學班主任工作與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上饒師專學報;1995年03期
5 徐雅玲;;加強大學人文教育[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S1期
6 黃國琴;;論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方法和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24期
7 楊軍;朱曉靜;;淺談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模式[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7年10期
8 楊曉霞;李娜;;孔子理想人格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8年36期
9 楊承舟;;論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崔玉婷;;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華崗的理想人格與其辦學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軍英;;德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良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2 王仕民;;論德育政治功能的發(fā)展[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鄒麗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與高校德育發(fā)展新趨勢[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4 余利平;;淺談導讀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A];圖書館與西部大開發(fā)[C];2002年
5 武小鹿;;從高校德育中探索公民教育資源[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魯煒中;;對新時期加強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建設的思考[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余利平;;淺談導讀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A];圖書館與西部大開發(fā)——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第四次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劉傳俊;劉照云;趙曉蘭;;“短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在德育中的運用[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周成友;;醫(yī)學院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10 狄辰華;;德育是成功教育的靈魂[A];中國民辦教育家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子明;千秋大業(yè)德為首 百年樹人品當先[N];新鄉(xiāng)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沈瑩;遼寧:萬名模范進校園任“德育副校長”[N];中國婦女報;2011年
3 長江大學黨委書記 張忠家;英雄集體對高校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啟示[N];光明日報;2011年
4 吳婷 本報記者 俞路石;路丙輝:百場“漫談”樹德育人[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劉培香 記者 郭萍;德育應落實到每個細節(jié)[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記者 賈曉燕;北京高校德育高層論壇舉行[N];北京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王遐;“90后”,能否擎起明天?[N];兵團日報(漢);2010年
8 吉林農業(yè)大學黨委副書記 溫成濤;把德育貫穿全過程[N];吉林日報;2005年
9 陳霄英 記者 趙鳳華;北京物資學院學生《德育·素質檔案》得到用人單位認同[N];科技日報;2009年
10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大學基地 執(zhí)筆人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 欒永玉 湖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唐珍名;德育產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實效的新載體[N];湖南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玉;德育的關懷:邁向教師的意義世界[D];西南大學;2010年
2 王倩;媒體時代大、中學生處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3 董宇艷;德育視閾下大學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4 萬峰;網(wǎng)絡文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影響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韓丹;新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繼兵;大學文化與學生發(fā)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9 劉順厚;研究生德育績效及其評價[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文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樂娟;構建我國民辦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2 徐建平;主體間性德育理論與實踐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立敏;高等學校情感德育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4 浦云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zhàn)略思考[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5 伏芬;生命德育:當代大學生主體體驗的超越[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6 沈靜;德育視角下的大學生犯罪分析及其預防[D];江南大學;2010年
7 李勁松;大學生公寓園區(qū)德育整體模式構建與實施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8 王柱華;中西潛在課程比較及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王雪軍;論德育在當代大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及方式選擇[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瑩;美國品格教育運動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353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3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