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大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中的發(fā)展
本文選題:課程與教學 + 大學; 參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課程與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形式與核心內(nèi)容。通過對大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中發(fā)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對大學教師發(fā)展的失衡狀態(tài),即在發(fā)展路徑上過于重視學科學術性、在發(fā)展指向上過于強調工具理性、在發(fā)展目的上過于追求功利性的失衡狀態(tài)進行剖析與反思,進而提出大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中發(fā)展的新理念及實踐途徑,以實現(xiàn)大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中發(fā)展本真意義的回歸。
[Abstract]: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re the basic form and core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velopment, that is to say, too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cademic nature of subjects i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too much emphasis is placed 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the true mea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flects on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pursuing the utilitarian too mu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作者單位】: 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北華大學高教所;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課程與教學指向的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編號:DIA110260) 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大學分類定位與教師發(fā)展指向研究”(編號:ZZ1116)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642.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小東;論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潘懋元,劉振天;發(fā)揮大學中心作用 促進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王凌皓,姚玉香;教育起源學說綜述[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曹影,李秋;漢代教化的源起及其德育職能[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王生鈺,李培鳳;論高等學校管理的新視角——知識分子及其組織的本質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6 施曉光;;大學:三種意義上的釋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7 王志剛,王昌民;學科特色是構成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高校辦學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上)[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8 王志剛,王昌民;關于培育學科特色若干問題的思考——高校辦學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谷賢林;政府與大學關系縱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鮑嶸,劉堯;政府扶持還是市場競爭——兼評一流大學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克平;;借鑒周代教育傳統(tǒng) 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金世余;;我國近代教會學校音樂教育之影響管窺[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2 柯佑祥;民辦高等教育盈利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3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涂懷京;新中國中小學教師法規(guī)研究(1949—2000)[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宋永剛;自我發(fā)展:高校學術人員管理的新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10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D];廈門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學魯;我國高校傳統(tǒng)校區(qū)的建筑及其外環(huán)境更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1年
2 邱嶸;我國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國艷;中國近代女學發(fā)展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吳紹芬;中國高等教育區(qū)域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杜覺民;西方教育理論在近代中國的移植應用和現(xiàn)實思考[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魏臘云;高等教育產(chǎn)業(yè)化及其價值取向研究[D];湘潭大學;2001年
7 林勇成;語文教學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思考與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8 伊焱;教育的實然發(fā)展與應然追求[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9 陳春紅;試論儒家和諧教育理念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10 唐愛民;當代中國大學“做人教育”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2 李小紅;論教師的課程創(chuàng)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魏小琳;;后現(xiàn)代視野中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等等;;大學教育在變革社會中的價值追求[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年04期
2 唐曉敏;;自由的大學教育讓國家強大[J];生活教育;2011年13期
3 鐘澳;;試論大學教育精神的本質回歸[J];企業(yè)導報;2011年10期
4 許勁;;大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J];考試周刊;2011年48期
5 易潔;;我國大學通識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連清川;;大學對社會有什么用?[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3期
7 宋路平;;大學人文精神亟需“返魅”——讀金耀基《大學之理念》的思考[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5期
8 陳濤;;論大學教育的真實含義[J];湖南農(nóng)機;2011年07期
9 ;農(nóng)村孩子是否鼓勵上大學?[J];黃金時代(學生族);2011年04期
10 武世興;楊亞鴻;;美國高校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考夫曼創(chuàng)業(yè)基金會關于美國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方昱;;錢穆大學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郭云鳳;;阿什比的技術人文主義大學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吳國娟;;試析蔡元培大學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鄧春英;;論革新經(jīng)濟時段的越南大學教育(1987-1995)[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楊嵐;;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現(xiàn)代人格培養(yǎng)[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陳慧;蘇饋足;袁守軍;胡真虎;;專業(yè)課程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的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7 秦國柱;;試論數(shù)字時代的大學教育[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張曉梅;;大學教育應注重對大學生情商教育的培養(yǎng)[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黃平;;游學——大學教育中的輕騎兵[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郭廣義;;網(wǎng)絡技術與大學教育[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紹福等;大學教育辦得“非常成功”?[N];東方早報;2005年
2 王石川;大學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5年
3 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 傅新;大學教育不能變成“考證教育”[N];光明日報;2005年
4 宗邊;大學教育要更加貼近行業(yè)要求[N];中國建設報;2005年
5 中山大學教授 程美寶;大學教育是怎樣完蛋的[N];南方周末;2008年
6 蔡達峰;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學教育[N];團結報;2008年
7 ;重磅推出大學教育的“他山之石”[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郭立場;“零工資”就業(yè)拷問大學教育[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8年
9 記者 秦勇 顏安;2017年我市將普及大學教育[N];重慶日報;2009年
10 普林斯頓大學經(jīng)濟學講座教授 鄒至莊;怎樣改進中國的大學教育[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飛虎;大學教育智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秦小云;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3 荀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價值反思[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陳何芳;大學學術生產(chǎn)力引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劬;大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盧寧;戰(zhàn)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繼兵;大學文化與學生發(fā)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李強;大學生命教育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曉燕;大學教育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2 羅慧慧;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及對策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李金橋;大學;找庀笳揫D];中南大學;2007年
4 黃錦生;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隋國華;論強化大學“科學”與“人文”雙重素質建構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8年
6 肖敏;我國大學與政府關系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7 王艷萍;靈魂的喚醒與生存的超越[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曉偉;社團在大學校園中的道德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金紅梅;論智慧陶冶與大學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振喜;新綱要視角下的大學教育質量管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392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3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