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虛擬群體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影響研究
本文選題:網絡虛擬群體 + 大學生; 參考:《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化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可以說是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目的,社會也是檢驗高等教育培養(yǎng)合格與否的場所。大學生畢業(yè)以后就將走上各種工作崗位,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同時還要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能否順利地實現這些需求,都跟大學生社會化程度是密切相關的。 網絡時代,網絡以及網絡虛擬群體成為大學生社會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大學生自我支配時間較多,,探知欲望強烈,在網絡上參加了不同類型的網絡虛擬群體,既擴大了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網絡,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以及相對自由性,網絡虛擬群體也對大學生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其中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包括自我認知、人際交往、知識技能的影響是本文研究和探討的重點。 本文在正文方面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對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進行了說明。 第二部分首先對網絡虛擬群體的特征做了簡短的概論,然后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到的數據,分析了大學生參與網絡虛擬群體的基本狀況,包括動機、參與度,以及網絡虛擬群體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影響。 第三部分再通過對6571網友群體的深度訪談和參與式體驗,深入探析網絡虛擬群體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的作用機制和影響途徑。 第四部分是結論,概括了網絡虛擬群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雙重影響及原因。 最后,針對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參加網絡虛擬群體和規(guī)范管理網絡虛擬群體,提出了三條建議和舉措。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Integrating into the societ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can be said to be the basic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 is also the place to test whether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qualified or not.College students will go to all kinds of jobs after graduation to create value for society but also to realize their own needs. Whether these needs can be successfully realize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 era of network, the network and virtual group have becom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self-control time and strong desire to know. They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 virtual groups on the network, which not only expand the social net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However, due to the anonymity and relative freedom of the network,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mong them,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socialization, including self-cogni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text: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deas are explained.The second part firs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then through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including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degree.An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virtual group on personality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in-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of 6571 netizens, 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ization double influence and the reason.Finally, thre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and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virtual group.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6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偉光;;高校職業(yè)指導開展的思考與現實意義[J];才智;2008年15期
2 賀守富;;試論研究性學習對大學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8期
3 李曙光;鄭艷;;網絡論壇交際對當代大學生發(fā)展的影響探究[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年09期
4 楊國;;大學生讀書情況與素質培養(yǎng)[J];當代青年研究;2010年04期
5 黃福元;;“和”文化價值觀與引導大學生和諧發(fā)展[J];大家;2010年08期
6 石增業(yè);;加強大學生職業(yè)培訓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27期
7 陳進衛(wèi);淺談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衛(wèi)星;;當代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與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9 方留;許秀華;鐘小要;;基于以大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高校師德建設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S2期
10 陳坪;;試論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J];科技資訊;2007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婕;徐武;張曄;;團體咨詢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影響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鞠小平;;新時期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7年
3 馬喜亭;;大學生發(fā)展輔導工作的理論構想與實踐探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4 鄭芳;;社會實踐的加強與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推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6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6年
5 李政;;高校大學生就業(yè)力問題研究[A];“十一五”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報告——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6)[C];2006年
6 張慶守;;優(yōu)化大學生宿舍心理環(huán)境的機制探究——關于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的操作策略的思考與研討[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5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7 史秀璋;張俊華;;加強管理,促進高校網絡建設的健康發(fā)展[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季國兵;;在班級管理中引入合作競爭機制[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9 王亞南;;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 適應“90后”大學生發(fā)展[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李霞;;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輝;愛心攜手伴大學生社會飛翔“伴你飛翔公益行”大學生發(fā)展工程在京啟動[N];人民政協報;2007年
2 董洪亮;傾聽大學生的心靈脈動[N];人民日報;2006年
3 王超;開辟“綠色通道”[N];吉林日報;2007年
4 朱偉華 吳瀟怡;社會實踐:大學生的必修課[N];光明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鈕懌;指導80后大學生“如何取舍”[N];文匯報;2007年
6 袁新文邋伍修瓊;大學來了“90后”[N];人民日報;2008年
7 廣西大學 胡瑋邋黃東桂;做好這一艱苦細致的工作[N];廣西日報;2007年
8 通訊員 吳東皎 盧雯 本報記者 宋言榮;不拘一格育英才[N];光明日報;2005年
9 柯文進;構建合理的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N];光明日報;2006年
10 通訊員 帥又龍;武中學子馮啟娜榮幸采訪溫總理[N];黃岡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苗春霞;基于和諧理念的大學生生命質量及其評價[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超民;大學生網癮成因及防治方法體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3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韓丹;新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困擾與應對策略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干預[D];吉林大學;2010年
6 牛慧娟;大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馬冬卉;大學生多樣性與教學針對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馨竹;大學生金錢態(tài)度的結構、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金;網絡虛擬群體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蘇永建;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學校認同過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黃瓊萃;大學生就讀經驗調查[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蘇永建;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學校認同過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姜馨蓓;大學生兼職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丁守剛;大學生網上社會實踐初探[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曹秋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科學發(fā)展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蘭天;英國大學生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尚明翠;大學生幸福教育:內涵、因素及路徑[D];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10 李茜;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325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3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