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聯(lián)合培養(yǎng):歐洲博士生教育的新探索
本文關鍵詞: 校企合作 聯(lián)合培養(yǎng) 博士生教育 創(chuàng)新 出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分析了歐洲校企聯(lián)合博士教育項目發(fā)展的背景、動機、類型與內(nèi)容。在推進歐洲高等教育區(qū)和歐洲研究區(qū)的建設進程中,大學與企業(yè)基于不同的動機和利益訴求,在博士生教育階段簽署合作協(xié)議,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聯(lián)合博士生教育項目,企業(yè)實質(zhì)性地參與到博士生培養(yǎng)過程中,并為博士生課題研究、就業(yè)提供支持和幫助,建立了富有成效的"開放式創(chuàng)新模式",實現(xiàn)了大學、企業(yè)和博士生三方的共贏。這對我國博士生教育改革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type and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doctoral education project between Europea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and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motives and interests. In the phase of doctoral education,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has been signed, and various types of joint doctoral educ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have substanti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doctoral education, and have provided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doctoral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The successful "open innovation mod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doctoral students has been realized,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中國特色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建構(gòu)”(課題批準號:CIA11013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6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興,宋莉;積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 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新機制[J];中國冶金教育;1998年04期
2 Annamaria Silvanade Rosa;王福勝;莊麗君;;博士生教育國際化的新形式:歐洲博士學位[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年01期
3 汪賢澤;美國的“未來師資培訓計劃”與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呂東偉;博士生教育創(chuàng)新:誰之責?——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5 饒們子;博士生教育與文本閱讀的歷史性問題[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張萬紅,黃耀漢,李秀云;我校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1992年02期
7 梁桂芝;比較與借鑒——中國與國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較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科技.人才.市場;1994年Z1期
8 馮幫;;美、英、日博士生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比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9 朱寧潔;;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歐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金帷;沈文欽;趙世奎;;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國際化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以美國、英國為案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一鳴;趙鶴鳴;楊德生;;政府搭橋,校企合作,走出一條人才培養(yǎng)的新路子[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蔣丹;;我國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徐俊波;王德才;于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4 何培玲;張興麗;;推進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養(yǎng)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yè)人才[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韓喜秋;;對校企合作培養(yǎng)農(nóng)經(jīng)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6 趙興太;郭曉燕;;新形勢下研究生與企業(yè)合作管理模式探討[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7 張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養(yǎng)的國際化與企業(yè)結(jié)合[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吳啟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馬星;陳勁松;張存泉;;高校與研究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博士研究生的體會[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學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C];2006年
10 陳廣漢;;粵港高校合作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A];粵港澳區(qū)域合作與發(fā)展報告(2010~2011)[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林霞;太原理工大學校企合作從戰(zhàn)略框架走向項目對接[N];山西日報;2011年
2 褚寧;上海校企合作“升級”[N];解放日報;2003年
3 ;借助校企合作 構(gòu)筑創(chuàng)新服務體系[N];經(jīng)濟視點報;2009年
4 記者 馮駿;石大與天業(y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N];兵團日報(漢);2010年
5 通訊員 易果 瞿曉華;校企合作共創(chuàng)新型工業(yè)[N];團結(jié)報;2010年
6 駐昆山首席記者 姚喜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N];蘇州日報;2011年
7 岳娟紅;太原理工大學校企合作項目對接[N];太原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吳洪;校企合作,巧解企業(yè)研發(fā)人才瓶頸[N];福建日報;2009年
9 記者 姚穎盈;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你興我榮[N];柳州日報;2011年
10 全國人大代表 華旗資訊集團總裁 馮軍;把“校企合作”進行到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玉;博士生科研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2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3 張英麗;論學術(shù)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5 彭安臣;中國博士生資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張國棟;我國貫通式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7 胥秋;大學學科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羅敏;基于資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王慶東;中國學位授權(quán)體系的委托代理問題研究[D];東北大學;2009年
10 張凌云;德國與美國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志;校企合作培養(yǎng)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2 向河;我國高?萍既肆Y源的優(yōu)化配置問題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3 韓勤;基于國家競爭力的我國博士生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王東紅;校企合作培養(yǎng)工程碩士協(xié)同發(fā)展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5 柏晶;校企合作舉辦高等學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艷麗;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0年
7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資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8 朱亭亭;二戰(zhàn)后美國博士生教育的歷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yǎng)機制及策略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10 陳文燕;我國博士生招考方式變革的探析[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12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