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抑或“主義”——高等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的爭論與反思
本文關(guān)鍵詞:“問題”抑或“主義”——高等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的爭論與反思 出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問題” “主義” 高等教育研究 價值取向
【摘要】:從20世紀70年代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開始以來,"問題"取向與"主義"取向一直就是學界爭論的研究價值選擇的問題。該問題爭論的本質(zhì)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應該關(guān)注實踐問題還是應該關(guān)注學科建設(shè)問題。隨機抽取兩個權(quán)威的高等教育研究雜志,《高等教育研究》(武漢)與《江蘇高教》(南京),對這兩個雜志2010年所設(shè)欄目及發(fā)文屬性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問題"取向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界研究的主流;"主義"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國存在著先天不足與種種弊端。由此來看,研究的"問題"價值取向應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邏輯起點。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from 1970s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hoice "" tropism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ssues. The nature of the debate is tha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proble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andomly two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uthority, < > and < (Wuhan) Jiangsu (Nanjing), higher education > statistics and document attribute set column on the two 2010 issue of the journal,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lem "is the main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tropism "there are all sorts of malpractices and congenitally defici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problem "value orientation should b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分類號】:G640
【正文快照】: 從20世紀70年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真正開始以來,就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高等教育學術(shù)界,那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取向的問題,即“問題與主義”之爭,也即關(guān)注實踐問題研究與關(guān)注學科建設(shè)研究之爭。對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與立場出發(fā)闡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趙炬明;學科、課程、學位:美國關(guān)于高等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的爭論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2 趙小芳;體系建構(gòu)與問題研究——淺議中美高等教育研究取向異同[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年11期
3 王永斌;;高等教育學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J];江蘇高教;2007年04期
4 夏t ;;“求真”與“求用”: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反思[J];江蘇高教;2008年03期
5 張斌賢;從“學科體系時代”到“問題取向時代”——試論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發(fā)展的趨勢[J];教育科學;1997年01期
6 羅志田;走向“行動的時代”:“問題與主義”爭論后的一個傾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1期
7 高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科指向性”特點的形成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J];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奇嶺;;泰戈爾訪華與革命文學初潮——從1924年泰戈爾訪華講學受到抵制說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林金輝;大家風范的豐富內(nèi)涵和深刻啟示——學習教育部對潘懋元先生評價的體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羅大午;高遠洋;;構(gòu)建創(chuàng)新型大學的網(wǎng)絡(luò)化層級組織結(jié)構(gòu)設(shè)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周進;;近十年來中共早期組織研究述評[J];北京黨史;2010年05期
5 陳小華;;論森林公安高等教育中學歷教育與職業(yè)訓練的關(guān)系[J];國家林業(yè)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熊毅;;從體育視角看高校的社會職能[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11期
7 李佳新;楊傳鳴;;以人為本思想與大學外語教學[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1期
8 張?zhí)煅?;也談教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王偉廉;高等學校課程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10 馮向東;;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與“視角”辨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清瑞;姚加惠;;建國初私立高校轉(zhuǎn)為公立高校的必然性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雷小生;;用改革發(fā)展的眼光審視高校育人理念的嬗變[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3 李東;季振洲;史先俊;劉松波;;“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及其在“計算機組成技術(shù)”課中的應用[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4 張立新;王雅林;林濤;;教育與社會互動的機理釋義及其調(diào)諧[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李建忠;周延麗;劉松年;;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再思考[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鄭宏;;本科通識教育改革后教育質(zhì)量管理探索——實施兩階段分流制[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7 陳小紅;;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與高等教育科學建設(shè)[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8 吳玫;;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問題[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9 王建華;;高等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學科制度的視野[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10 毛勇;;人口學視角下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速度發(fā)展過程中的反思[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六生;省域高等教育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學新;二戰(zhàn)后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侯愛榮;基于綠色視角的大學建設(sh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5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謝亞蘭;大學排名指標體系及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8 陳權(quán);當代中國公立高校內(nèi)部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及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馮平;壓抑與超越:高校管理異化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麗;綜合性大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gòu)建[D];寧波大學;2009年
2 劉s,
本文編號:1396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