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校園”計劃:背景、實施過程與前景探析
本文關鍵詞:“亞洲校園”計劃:背景、實施過程與前景探析 出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亞洲校園”計劃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 學生交流
【摘要】:"亞洲校園"計劃是中日韓三國政府主導推進的旨在促進三國大學間學生流動的行動計劃,該計劃現(xiàn)已步入試點實施階段,中日韓三國重點大學積極參與。本文通過分析該計劃的背景,回顧計劃實施的過程,發(fā)現(xiàn)該計劃的特點與意義,并揭示其發(fā)展前景,旨在為政府和高校策劃實施學生國際化流動項目提供參考和借鑒。
[Abstract]:The "Asian Campus" initiative, an action plan l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imed at promoting student mobility among universitie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is now in a pilot ph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lan, reviews the proc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lan, and reveals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 to plan and implement th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floating project.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分類號】:G649.1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亞洲校園”(CAMPUS Asia)計劃,全稱為“亞洲大學生集體行動交流計劃”(Collective Action ofMobility Program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由中日韓三國政府主導、由三國大學參加,旨在促進三國大學間學生流動的計劃。該計劃是中日韓三國自上而下達成的教育交流計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昌黎;;東亞共同體問題初探[J];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燕軍;;東亞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與地區(qū)一體化[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關偉;關捷;;新形勢下東亞互信關系的構筑——從鳩山由紀夫的“東亞共同體”新論談起[J];東北亞學刊;2012年02期
3 陳吉慶;;關于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考[J];世紀橋;2012年07期
4 馬斌;;中國與東盟的經(jīng)濟競爭:以外資引進為例[J];中州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少華;后冷戰(zhàn)時期東盟在亞太區(qū)域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季玲;情感、身份確認與社會身份的再生產(chǎn)[D];外交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熊好;論印日關系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前景[D];暨南大學;2008年
2 郭茜茜;和諧世界理論下的中國國際形象定位[D];青島大學;2010年
3 郭忠寧;地區(qū)主義發(fā)展與地區(qū)性體系的構建[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山;東亞共同體建設:動力、挑戰(zhàn)與前景[D];南昌大學;2011年
5 宋杰;東亞共同體構建中環(huán)境合作的問題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文績;;師生相宜 教學相長[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張瑞碧;;以教師為主導,構建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20期
3 李賓;董永輝;;淺談高校農(nóng)林專業(yè)類學生第二課堂管理[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4期
4 劉家芬;;教師教學風格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影響調(diào)查及分析[J];價值工程;2010年11期
5 張子怡;;威爾士大學斯萬茜學院[J];出國與就業(yè);2000年15期
6 李東翔;中日留學生交流與友好關系的發(fā)展[J];神州學人;2002年09期
7 龔聲蓉;;用“心”與學生交流[J];計算機教育;2009年19期
8 肖石明;;項目化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廣東白云學院學刊;2006年01期
9 理查德·萊文;創(chuàng)建全球性大學:從學生交流到校際合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10 袁自煌;高等教育階段的留學生交流芻議[J];教育研究;1997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永麗;王偉;李偉;高艷玲;;提高本科畢業(yè)設計質(zhì)量的具體實施辦法的探討與實踐[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2 趙舵;熊成林;馮曉云;;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實踐與思考[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C];2008年
3 藺潔;陳超;謝靜超;;關于開展本科生科研活動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4 鐘世鎮(zhèn);;實驗技術人員開展科研的思路[A];全國解剖學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陳永福;;開展鏈式教育 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7年
6 李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維[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李瓊;;高校網(wǎng)絡課程實施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熊彩純;;學術交流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及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二集)[C];2004年
9 王小玉;;開展研究性學習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10 陳東;黃培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舉措之一——堅持課評制度[A];中國解剖學會第四屆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醫(y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焦新;中日韓大學交流合作促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韓國舉行[N];中國教育報;2011年
2 克非;2008年索尼海外學生交流計劃落幕[N];消費日報;2008年
3 李永群;中國—歐盟學生交流獎學金計劃啟動[N];人民日報;2007年
4 楊晨光;北師大本科生選出“十佳”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楊保筠;中日韓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N];中國社會報;2007年
6 實習記者 何騰江邋通訊員 黃海燕;搭建服務學生的平臺[N];中山日報;2007年
7 記者 燕冰邋曉亮;馬來西亞高教部長訪問港大思培[N];蘇州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劉新暉 通訊員 黃華明;首批9名學生將赴英交流學習[N];韶關日報;2006年
9 沈祖蕓 唐景莉 楊晨光;在學生交流中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記者 李勇;在湘部分高校涉臺交流座談會召開[N];湖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歐陽文;大學課程的建構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何超;大學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3 王艷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在院校層次的實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池振國;論大學生學業(yè)預警機制的生成、發(fā)展與完善[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3 鮑傳友;關于我國高校學分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4 朱迪;高等教育政策實施過程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陳軍鳳;大學新生團體生涯輔導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初探[D];廈門大學;2006年
6 俞偉娟;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與學校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海華;國內(nèi)高校合作培養(yǎng)學生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張會蘭;美國高等教育認證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9 廖一明;關于完善現(xiàn)行高校幫困助學體系的調(diào)查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魯慶;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規(guī)章實施效果分析[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91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