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中的人文課程設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07:23
現(xiàn)代高等教育是啟蒙思想的產(chǎn)物,然而隨著工具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大獲全勝,大學精神在技術理性、功利主義的侵蝕下慢慢退化,高等教育逐漸演變成技術教育,大學教育在發(fā)展中被不斷地“實用化”和“外在化”。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理念也日益喪失其地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降低,喪失本土文化認同感,缺乏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文化批判精神。因此如果大學教育還僅僅停留在專業(yè)教育,勢必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的自我追求及教育自身富含的豐富意義。在這種背景下通時教育的開展與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并沒有對通識教育做面面俱到地研究,而是選擇通識教育的核心:通識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以通時教育中的人文課程設計為視角,依托課程論,對什么是通識教育、什么是通識課程、人文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jù)等幾個基本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通時教育的人文課程目標、人文課程內容、人文課程組織進行深入探討,試圖尋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時代需要的通識教育人文課程設計范式。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問題是一個極具理論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課題,它不僅可以拓寬通識教育的研究領域,而且可以為我國高校通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促進通識教育的建設。本文的創(chuàng)...
【文章來源】: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概況
1.3.1 國外研究動態(tài)
1.3.2 國內研究動態(tài)
1.3.3 國內外研究述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和重難點
1.5.1 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
1.5.2 研究的重難點
第二章 通識教育的內涵與通識課程
2.1 通識教育的起源及發(fā)展
2.1.1 自由教育
2.1.2 自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2.2 通識教育的內涵
2.2.1 “字義學”解釋
2.2.2 “性質論”解釋
2.2.3 “目的論”解釋
2.2.4 “課程論”解釋
2.3 通識課程
2.3.1 課程
2.3.2 通識課程
2.3.3 通識課程的分類
第三章 通識教育人文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jù)
3.1 人文教育的基本界定
3.1.1 人文學科的內涵
3.1.2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沖突與融合
3.2 人文通識課程的課程設計取向
3.2.1 課程設計取向的分類
3.3 人文通識課程設計的思想基礎
3.3.1 哲學基礎
3.3.2 社會學基礎
3.3.3 心理學基礎
第四章 高校通識教育人文課程的課程目標
4.1 課程目標的一般意義
4.1.1 課程目標的含義
4.1.2 課程目標與通識教育的目的
4.1.3 課程目標與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
4.2 課程目標的來源
4.2.1 學生的需要
4.2.2 社會生活的需要
4.2.3 學科的發(fā)展
4.3 高校通識教育人文課程課程目標的確立
第五章 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內容
5.1 新型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知識觀
5.2 通識教育人文課程的內容模塊
5.2.1 世界文明與文化
5.2.2 哲學與道德
5.2.3 文學與藝術
5.2.4 歷史研究
5.2.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5.3 通識教育中的潛在人文課程
第六章 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組織
6.1 人文課程的橫向組織
6.1.1 人文通識課程橫向組織的范圍研究
6.1.2 課程橫向組織的均衡性原則
6.2 人文通識課程的縱向組織
6.2.1 人文通識課程的縱向組織要素
6.2.2 人文通識課程的組織形式及心理學原理
6.2.3 人文通識課程縱向組織的具體形式
6.3 人文通識課程橫向組織與縱向組織的融合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通識教育之潛在通識課程——以臺灣中原大學為例[J]. 張壽松,徐輝. 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05(02)
[2]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J]. 張豈之. 中國高教研究. 2004(04)
[3]現(xiàn)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J]. 楊叔子. 中國高教研究. 2002(08)
[4]文化素質教育應確立全人教育理念[J]. 文輔相.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1)
[5]是“育人” 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 楊叔子.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2)
[6]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 胡顯章,李曼麗.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1)
[7]現(xiàn)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 楊叔子. 高等教育研究. 1999(04)
[8]人文教育:情感、責任感、價值觀[J]. 楊叔子.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本文編號:3234751
【文章來源】: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概況
1.3.1 國外研究動態(tài)
1.3.2 國內研究動態(tài)
1.3.3 國內外研究述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和重難點
1.5.1 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
1.5.2 研究的重難點
第二章 通識教育的內涵與通識課程
2.1 通識教育的起源及發(fā)展
2.1.1 自由教育
2.1.2 自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2.2 通識教育的內涵
2.2.1 “字義學”解釋
2.2.2 “性質論”解釋
2.2.3 “目的論”解釋
2.2.4 “課程論”解釋
2.3 通識課程
2.3.1 課程
2.3.2 通識課程
2.3.3 通識課程的分類
第三章 通識教育人文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jù)
3.1 人文教育的基本界定
3.1.1 人文學科的內涵
3.1.2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沖突與融合
3.2 人文通識課程的課程設計取向
3.2.1 課程設計取向的分類
3.3 人文通識課程設計的思想基礎
3.3.1 哲學基礎
3.3.2 社會學基礎
3.3.3 心理學基礎
第四章 高校通識教育人文課程的課程目標
4.1 課程目標的一般意義
4.1.1 課程目標的含義
4.1.2 課程目標與通識教育的目的
4.1.3 課程目標與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
4.2 課程目標的來源
4.2.1 學生的需要
4.2.2 社會生活的需要
4.2.3 學科的發(fā)展
4.3 高校通識教育人文課程課程目標的確立
第五章 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內容
5.1 新型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知識觀
5.2 通識教育人文課程的內容模塊
5.2.1 世界文明與文化
5.2.2 哲學與道德
5.2.3 文學與藝術
5.2.4 歷史研究
5.2.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5.3 通識教育中的潛在人文課程
第六章 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組織
6.1 人文課程的橫向組織
6.1.1 人文通識課程橫向組織的范圍研究
6.1.2 課程橫向組織的均衡性原則
6.2 人文通識課程的縱向組織
6.2.1 人文通識課程的縱向組織要素
6.2.2 人文通識課程的組織形式及心理學原理
6.2.3 人文通識課程縱向組織的具體形式
6.3 人文通識課程橫向組織與縱向組織的融合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析通識教育之潛在通識課程——以臺灣中原大學為例[J]. 張壽松,徐輝. 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05(02)
[2]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J]. 張豈之. 中國高教研究. 2004(04)
[3]現(xiàn)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J]. 楊叔子. 中國高教研究. 2002(08)
[4]文化素質教育應確立全人教育理念[J]. 文輔相.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1)
[5]是“育人” 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 楊叔子.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2)
[6]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 胡顯章,李曼麗.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1)
[7]現(xiàn)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 楊叔子. 高等教育研究. 1999(04)
[8]人文教育:情感、責任感、價值觀[J]. 楊叔子.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本文編號:3234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2347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