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當今世界伴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以及世界經(jīng)濟政治格局的新變化和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德育作為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道其地位愈發(fā)顯得重要,它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不可取代的。但是在世界課程改革浪潮的推進下我國中學與大學新一輪德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全國展開。新的變化和新的情況一方面要求我們要正視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一體化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在德育實際教學中,中學與大學的相對分離,加上一些德育教師對德育銜接重視不夠,往往導致不同學段德育教育不到位,而且彼此之間缺少密切聯(lián)系和配合。比如,在德育目標方面銜接的層次性不明,漸進性不夠;在德育內(nèi)容銜接方面,不同學段交叉、重復或脫節(jié)現(xiàn)象較為突出;在德育方法方面,“滿堂灌”、“滿堂問”等方法顯然不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忽視學生學習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在德育評價銜接方面,各學段以考試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導致素質教育進程緩慢。因此,無論從認識上還是實踐上看,推進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性的加強,一方面是深化德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德育實效性的進一步提高。在此,本論文主體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概念及相關理論基礎。首先分別闡述了德育、德育銜接的含義,然后從德育的相關理論基礎出發(fā),全面地介紹了系統(tǒng)論、認知發(fā)展論、建構主義學校理論及其對德育銜接的影響。最后,從社會發(fā)展、國際形勢、素質教育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四個方面出發(fā),強調(diào)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迫切性。第二章,研究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銜接失當?shù)脑。在德育目標方?德育目標設置模糊,缺乏針對性主要是由于目標設置脫離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目標指向狹窄,層次不清;在德育內(nèi)容方面,德育內(nèi)容重復脫節(jié),影響學生興趣主要是由于內(nèi)容相對滯后,簡單重復較多,漸進性缺乏;在德育方法方面,德育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主要是由于過分依賴“灌輸”模式且中學與大學教學方法一致;在德育評價機制方面,“應試教育”對銜接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唯分論”觀念的根深蒂固以及重知識、輕價值觀、能力和態(tài)度;另外,中學與大學各成體系,銜接意識淡薄,少有溝通等方面原因也影響有效銜接的實現(xiàn)。第三章,研究促進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對策。分別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出發(fā),科學地設置德育目標,不斷完善德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銜接意識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考試評價制度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幾個方面出發(fā)提出詳細對策促進兩個學段的德育實現(xiàn)有效銜接。
【關鍵詞】:中學德育 大學德育 有效 銜接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1;G641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緒論6-15
- (一)、選題依據(jù)及意義6-7
- (二)、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7-13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3-14
- (四)、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一、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概念及相關理論基礎15-19
- (一) 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概念界定15
- (二) 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相關理論基礎15-19
- 二、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必要性19-23
- (一)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提出新的要求19-20
- (二) 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對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的有效銜接提出新的挑戰(zhàn)20
- (三) 素質教育向對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銜接提出新的任務20-21
- (四) 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對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銜接提出新的呼喚21-23
- 三、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銜接失效的原因23-31
- (一)、德育目標設置模糊,缺乏針對性23-25
- (二)、德育內(nèi)容重復脫節(jié),影響學生學習興趣25-26
- (三)、德育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26-27
- (四)、中學與大學各成體系,少有溝通27-29
- (五)、“應試教育”從體制上影響銜接29-31
- 四、促進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對策31-38
- (一) 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設置德育目標31-32
- (二) 與時俱進,及時修訂教材,不斷完善德育內(nèi)容32-33
- (三)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堅持“灌輸”與“啟發(fā)”并重33-35
- (四) 提高教師銜接意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35-36
- (五) 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36-38
- 結語38-39
- 參考文獻39-43
- 致謝43-44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文章44-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少華,王夢華;大學德育“改造論”[J];大連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高學敏,沙玉豪,董淑英;大學德育面臨的問題和發(fā)展的新趨勢[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3 石慧;關于大學德育工作的思考[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綜合版);2000年04期
4 王殿卿;人文素質與大學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5 邱一心;大學德育跨世紀趨勢談[J];中國電力教育;2000年01期
6 馮培;網(wǎng)絡時代對大學德育的挑戰(zhàn)與回應[J];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19期
7 董科偉;試論大學德育中互動的實質與意義[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黃永青;大學德育場初探[J];滁州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9 張傳萍;灌輸式大學德育的弊端及創(chuàng)新出路[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10 李小平,劉德權;大學德育新課題:創(chuàng)造道德[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春明;文輝;;大學德育激活式教學法的應用及其思考[A];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4年
2 龍建成;強建周;;信息化校園與大學德育的超越[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工業(yè)大學 馮培;網(wǎng)絡時代的大學德育[N];光明日報;2000年
2 湯永春;優(yōu)化大學德育環(huán)境[N];吉林日報;2007年
3 張興華;當代大學德育走向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4 劉堯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大學德育:勿向社會放逐道德流浪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張雄 上海財經(jīng)大學教授;大學德育學科的尷尬與困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李瓊;大學德育在網(wǎng)絡時代的新挑戰(zhàn)和新機遇[N];山西青年報;2013年
7 張興華 劉好光;大學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駱郁廷;虛擬與現(xiàn)實貫通的大學德育力作[N];湖南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大學德育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什么[N];光明日報;2005年
10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 張俊超;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之間架橋[N];湖北日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宏;論大學德育的文化屬性[D];云南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義蘭;中國與新加坡當代大學德育的比較研究及啟示[D];蘭州大學;2010年
2 胡叢莉;大學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施灝;網(wǎng)絡時代的大學德育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4 陸占權;新世紀大學德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汪紅梅;中學與大學德育的銜接[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蕾;新世紀大學德育環(huán)境的互動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劍波;中美大學德育比較[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8 令狐彩桃;大學德育進網(wǎng)絡探索[D];武漢大學;2003年
9 姚靜;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10 徐立麗;大學德育價值 內(nèi)容及機制現(xiàn)代化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86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