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態(tài)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649.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曉郁;美國研究型大學教育特色及思考[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2 閔祥鵬;;跨學科教學模式的路徑選擇與模塊設定[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6期
3 李柳瑩;;文化詩學的重劃疆界與整體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石挺;張揚;;論跨學科研究背景下高校科研的組織管理創(chuàng)新[J];社會主義研究;2011年03期
5 何躍;張偉;鄭毅;;研究生跨學科培養(yǎng)模式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6 祝偉偉;;德國的跨學科研究:以環(huán)境研究為例[J];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7 黃建玉;;跨學科研究視野下的文本研讀[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年09期
8 鐘守滿;劉冰;;語言學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跨學科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孟成民;;基于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10 肅草;;差別與碎化:世界社會科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J];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霖;林云;黎海濤;;護理學在跨學科研究中的狀況與展望[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武荔涵;;美國研究型大學辦學思路探究[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宋寶豐;邱麗萍;;關于包裝的跨學科研究[A];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包裝——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4 趙文平;吳敏;王安民;;我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的障礙與對策研究[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韻江;;管理學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學科研究的視角[A];管理學發(fā)展及其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高宇;;當代跨學科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徐文堪;;古代世界的文化聯(lián)系和交流——三本中英文論著讀后[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8 臧海群;張國良;;受眾研究跨學科的性質(zhì)與方法——兼論建立跨學科研究的受眾學[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王家民;王芳媛;孫浩章;王豐;馬建華;;以多學科為基礎的包裝工程教育及人才培養(yǎng)問題思考[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10 邱天河;;間接詢問;瘶嫿ǖ男睦磉^程——一項基于復式理論的跨學科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夢薇;跨學科研究:體制外的“舞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黃華新 王華平;論跨學科研究[N];光明日報;2010年
3 顧海良;推進跨學科研究 破解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N];光明日報;2010年
4 黃華新;跨學科研究中的問題意識[N];光明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褚國飛;鼓勵多元化國際化注重跨學科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記者 劉曉軍 韓義雷;科技新星計劃今年起開展跨學科研究[N];科技日報;2011年
7 江小平;重視跨學科研究[N];河南日報;2004年
8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鄒壽彬;探索促進跨學科研究的體制與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佘可楚 華東師范大學社科處;以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跨學科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吳月輝;斯坦福啟動跨學科研究項目[N];科技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少保;美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變遷與運行治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魏巍;“跨學科研究”評價方法與資助對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3 楊學新;二戰(zhàn)后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4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6 周朝成;當代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戚業(yè)國;民間高等教育投資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8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9 金海;蒙古神話的文化解讀[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10 劉建剛;語用選擇與等效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蘭蘭;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邱政;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業(yè)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林子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倩倩;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轉(zhuǎn)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濤;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學學術”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吳昊;美國研究型大學專職科研隊伍建設研究及啟示[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7 陸漢文;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保障制度及啟示[D];河海大學;2005年
8 胡建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9 高云峰;美國研究型大學與軍事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10 高軍;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群體的特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671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7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