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的精英教育發(fā)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649.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世英;;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特點及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09期
2 圳;;1995年美國前15名研究型大學的排名[J];世界教育信息;1996年04期
3 高校領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培訓考察團;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與成果轉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 郭艷琳,谷賢林;競爭: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特征[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年05期
5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09期
6 陸根書;陳麗;席酉民;梁磊;李懷祖;;美國研究型大學開展社會捐贈的實踐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7 印杰;;中美本科教育改革比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Z1期
8 馬建國;科研對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之意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9 梁彤,李駒;美國研究型大學及其基礎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信息廣角[J];警官文苑;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武荔涵;;美國研究型大學辦學思路探究[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胡智偉;;東北淪陷時期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方耀楣;王兵團;;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的若干悖論問題[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4 劉瑩瑩;潘娟;楊焱;;對大眾化高等教育中三個主體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農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5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話(三) 歐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瞿振元;;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成為國家意志和政府行為[A];《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王文英;王琦;姚登舉;;淺析“網絡化”時代“大眾化”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8 高福安;;提高行業(yè)特色高校辦學質量,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做貢獻[A];《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姚書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課程與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報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10 鄭豪;許宜銘;許莉;王彥廣;陳恒武;;普通化學實驗改革的探討與實踐[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邱麗娜;龍江特色高教體系初成[N];黑龍江經濟報;2009年
2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龐中英;問題在于我們可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N];東方早報;2010年
3 新疆大學校長 安尼瓦爾·阿木提;構建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07年
4 汪炳青;礦業(yè)特色是煤炭院校的品牌[N];科技日報;2008年
5 本報特派記者 常河;高等教育也要差異化經營[N];江淮時報;2006年
6 本報評論員;以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抓好教育[N];南方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陳璐;引進洋高校能否改變“奶,F象”[N];中國文化報;2010年
8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戎;應調整高校體系中的民族區(qū)隔[N];南方周末;2010年
9 記者 江亞平;澳大利亞擬在高校增招弱勢群體學生[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10 楊定忠;走好高等教育“第三條路”[N];湖南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學新;二戰(zhàn)后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陳德靜;基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4 馬鴻;美國研究型大學從事軍事技術研究的歷史考察(1945-1970)[D];復旦大學;2009年
5 李雪飛;美國研究型大學競爭力發(fā)展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志強;研究型大學與美國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的演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冰;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權利救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魏小琳;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發(fā)展的價值和路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馮典;大學模式變遷研究:知識生產的視角[D];廈門大學;2009年
10 劉嵐;國立大學的角色與職能分析[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輝琴;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的精英教育發(fā)展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2 惠衛(wèi)華;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邱政;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業(yè)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蘭蘭;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林子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倩倩;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楨;美國研究型大學社會捐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濤;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學學術”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吳昊;美國研究型大學專職科研隊伍建設研究及啟示[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10 史靜波;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231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2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