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術團隊的文化構(gòu)建與領導—南京某高校M團隊個案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校學術團隊的文化構(gòu)建與領導—南京某高校M團隊個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科研創(chuàng)新成為引領時代發(fā)展的動力,高校作為社會的智庫正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發(fā)展潮流,組織重心下移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學術團隊作為高校承擔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社會功能最基層的組織形式,正逐步受到重視。在崇尚以人為本的今天,本研究跳出枯燥的數(shù)字,借鑒深入的人類學模型,對高校學術團隊進行深刻反思,還原學術團隊真實的生活圖景,從組織文化視角對學術團隊進行深入、詳細的解讀。本文通過田野調(diào)查、個案研究等調(diào)查方式,以南京某工科類高校的一支優(yōu)秀學術團隊為研究對象,以該學術團隊的文化為研究內(nèi)容,借鑒沙因的文化層次理論,首先從可見的人工環(huán)境與創(chuàng)造層面開始入手,深入調(diào)查、細心體會,在此基礎上逐步發(fā)現(xiàn)該團隊所推崇的價值觀念;然后再進一步深入解讀文化的各種基本假設,試圖從源頭分析該學術團隊文化的來由。得出有益于團隊發(fā)展提高效能的基本假設層面文化特征:不迷信權威,不論資排輩,以實踐與論辯作為檢驗真理的方式;正視青年學術人員迷茫與貪玩的本性,建立嚴格的團隊管理制度;時間可分解為不同的跨度,科研工作長期規(guī)劃可分解到短期;認識到空間與距離的重要性,為成員建立聯(lián)系緊密又可獨立思考的工作空間;從集體主義出發(fā),建立團隊的“家”文化,構(gòu)建團結(jié)融洽的團隊關系。最后,從對文化影響最大的領導者出發(fā),找到文化建構(gòu)的途徑,學術團隊的負責人要具備成為一名合格領導者的基本素質(zhì),然后審視并端正自己的基本假設與價值觀,再將個人價值觀通過各種恰當?shù)姆绞絺鬟f給團隊成員,并根植于這個團隊之中,才能完成組織文化的構(gòu)建。
【關鍵詞】:組織文化 學術團隊 領導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47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27
-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9-10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10-23
- 一、組織文化研究10-14
- 二、文化與領導研究14-19
- 三、學術團隊研究19-23
- 第三節(jié) 研究設計與方法23-27
- 一、研究方法23-24
- 二、研究框架24
- 三、研究對象24-25
- 四、研究意義25-27
- 第二章 學術團隊文化觀察與解讀27-55
- 第一節(jié) 人工飾物與創(chuàng)造:M團隊文化近景觀察28-45
- 一、團隊結(jié)構(gòu)28-31
- 二、空間布局31-37
- 三、日;37-40
- 四、規(guī)章制度40-45
- 第二節(jié) 價值觀與基本假設:M團隊文化深層解讀45-55
- 一、價值觀45-46
- 二、基本假設46-55
- 第三章 領導視角下的文化構(gòu)建55-65
- 第一節(jié) 培養(yǎng)自身素質(zhì),成為合格的領導者55-57
- 一、高水平科研能力55-56
- 二、超凡魅力56
- 三、人梯境界56-57
- 第二節(jié) 審視自身基本假設,樹立正確價值觀57-58
- 第三節(jié) 用行為根植文化,用制度強化文化58-65
- 一、根植機制59-63
- 二、強化機制63-65
- 第四章 結(jié)論與展望65-67
- 第一節(jié) 研究結(jié)論65-66
- 第二節(jié) 研究不足與展望66-67
- 一、研究不足66
- 二、展望66-67
- 參考文獻67-71
- 一、中文文獻67-69
- 二、英文文獻69-71
- 附錄71-79
- 附錄A:組會討論記錄節(jié)選71-75
- 附錄B:招募新成員談話節(jié)選75-7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紹莉;田靜;裴兆宏;;大學加強學術團隊建設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5年03期
2 李睿;;高!疤摂M”學術團隊及特性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1期
3 ;學術團隊介紹[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期
4 楊慧清;;高等中醫(yī)藥院校加強學術團隊建設的幾點思考[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劉震;杜靜;謝書山;;高校通過學術團隊建設提升師資水平的對策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17期
6 陳建華;方穎;;高校學術團隊形成與發(fā)展制約因素透視[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1期
7 魏英;周先意;;淺論大學學術團隊的建設與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王磊;陳玉琨;;大學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9 劉筱;;新建院校學術團隊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0 朱鋒;;論高校學術團隊的構(gòu)建[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偉;;我國體育學學術團隊現(xiàn)狀研究[A];第二十一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11年
2 劉向東;李蓉;;運用“集體助導”,推進課程改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趙秋麗 特約記者 李志臣;山東大學組建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N];光明日報;2003年
2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谷冠鵬邋 付鴻彥;借助專題研討促進學術團隊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呂莎 王懷民;武大九舉措助推人文社科“70后”青年智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鄭晉鳴;“擎閃電以制蒼龍”[N];光明日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徐紅梅;向青草更青處[N];人民日報;2014年
6 朱文君;大氣正氣勇氣[N];吉林日報;2011年
7 王燕寧 通訊員 陳蘇;全力搭建知識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平臺[N];科技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鄭興 張紅;珠江口崛起第一僑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9 金莉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 張朝意 北京外國語大學科研處長;中國學術走出去著力點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宋言榮 通訊員 王樹強 丁峰;乘風借力創(chuàng)一流[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磊;大學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楊連生;大學學術團隊管理模式與組織效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凌四立;大學學科群系統(tǒng)演進中的學術團隊及其治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4 馬衛(wèi)華;產(chǎn)學研合作對高校學術團隊核心能力作用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勝華;高校學術團隊組織結(jié)構(gòu)及運行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閻婧yN;大學學術團隊績效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張戎;高校學術團隊的文化構(gòu)建與領導—南京某高校M團隊個案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4 魏穎;高校學術團隊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姜楊;大學學術精英與學術團隊的共生與沖突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6 徐
本文編號:2582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8288.html